0%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之问

译文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应制诗:随驾游幸神皋亭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
清道声喧黄沙路,御驾降临紫宸宫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霜刃映朝阳寒光,笙箫奏响阳春曲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
古台犹存汉时貌,残林尚带秦代风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宴饮赋诗施恩泽,时令更迭行仁政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往昔倚仗山河险,如今遵循道德淳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惭愧献此赞美诗,徒随车马扬尘烟

词语注释

清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
紫宸(chén):唐代宫殿名,代指皇宫
霜戈(gē):寒光如霜的兵器
云管:指笙箫等管乐器
神皋(gāo):神明所居之地,指皇家园林
应(yìng)制:奉皇帝命令作诗文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神皋亭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后,率文武百官驻跸于汴州神皋亭。时值盛世,天子以封禅昭告天地之功,群臣竞献颂章以彰圣德。张说作为开元名相,奉诏应制此诗,以"清跸喧黄道"开篇,实录帝王仪仗之盛——黄道铺锦,紫宸降驾,霜戈映日如凝寒光,云管奏乐若化阳春。

诗中"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暗藏深意。神皋亭相传为秦汉旧迹,然玄宗朝新建之亭台穷极壮丽,反令古人遗迹黯然失色。此联既应制颂新,又暗合玄宗以"超秦汉"自期的政治抱负。后段"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更见匠心,将封禅意义从传统的地理险固,升华至"以德治国"的儒家理想,与玄宗《纪泰山铭》中"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执政宣言遥相呼应。

末联"多惭献嘉颂"虽是应制诗程式化的谦辞,然"空累属车尘"五字,却在不经意间留下历史真实的剪影——那跟随帝王属车扬起的尘埃里,既有开元盛世的恢弘气象,也隐约可见文人以诗赋侍君的微妙心境。此诗今存《全唐诗》卷八十八,堪称盛唐应制诗中"庄严不失灵动,颂圣而见格调"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帝王驾临神皋亭的盛况,展现了初唐应制诗"气象高华"的典型特征。诗中"黄道""紫宸"等意象并非简单堆砌,正如霍松林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诗人以天象喻人事,将帝王出行比作日行黄道,既显庄严又含天人感应之思,是初唐宫廷诗惯用的崇高化修辞策略。"

颔联"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堪称诗眼,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霜戈映日如凝寒光,云管奏乐若催春色,兵器与礼器、肃杀与温煦的意象对举,暗喻王朝文武并重的治国方略。"这种刚柔相济的意象组合,折射出贞观之治"刚健含婀娜"的时代气质。

诗人对历史纵深感的营造尤为精妙。"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二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以秦汉遗迹暗示本朝正统性,台阁林木成为穿越时空的见证者,这种'以实景虚写历史'的手法,正是上官体'隐微曲致'风格的体现。"宴饮赋诗的场面描写,则暗合《文心雕龙》"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的教化观。

末联的情感转折耐人寻味。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多惭献嘉颂'看似谦辞,实则以退为进。'属车尘'化用《汉书》典故,将个人创作置于帝王仪仗的宏大叙事中,完成了个体文人向集体仪式的身份皈依。"这种"颂而不谀"的笔法,正是初唐应制诗区别于六朝谄媚之作的关键。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天象-仪仗-古迹-宴席"的蒙太奇式转换,时间上形成"今昔-古今"的双重对照。葛晓音《八代诗史》总结道:"该作完美实现了应制诗'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创作要求,在规整的骈俪中暗藏历史沉思,将歌功颂德提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标志着宫廷诗歌从南朝绮靡向盛唐气象的过渡。"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金声玉振,字字皆现盛世光华。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一联,气象宏阔而思致幽远,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十字,将应制诗的颂圣之旨升华至仁政理想,犹见曲江风度。"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兵戈喻霜寒,却作暖色;以箫管拟春声,更显韶丽。刚柔相济处,正见应制体之雍容。"末联"多惭献嘉颂"云云,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批注:"结句谦冲得体,犹有魏徵《奉和正日临朝》遗韵,所谓'颂不忘规'者。"

全诗对仗如云锦天章,"清跸"对"乘舆","山河险"应"道德淳",钱谦益《列朝诗集》叹为:"裁云缝月之妙,尽显台阁气象。"而"昔恃""今依"的时空转捩,更暗合方回《瀛奎律髓》"应制之作贵在颂今而含鉴"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