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称心寺

2025年07月05日

步陟招提宫,北极山海观。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
乔木转夕阳,文轩划清涣。泄云多表里,惊潮每昏旦。
问予金门客,何事沧洲畔。谬以三署资,来刺百城半。
人隐尚未弭,岁华岂兼玩。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

之问

译文

步陟招提宫,北极山海观。
漫步登上佛寺,远眺山海壮阔的景色。
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
千山万壑连绵环绕,深谷幽远无边。
乔木转夕阳,文轩划清涣。
高大的树木映照着夕阳,华美的楼阁倒映在清澈的水中。
泄云多表里,惊潮每昏旦。
云雾在山间弥漫,潮水早晚汹涌澎湃。
问予金门客,何事沧洲畔。
问我这个朝廷官员,为何来到这水边隐居。
谬以三署资,来刺百城半。
惭愧以三署的资历,来治理这半壁城池。
人隐尚未弭,岁华岂兼玩。
隐居的心愿尚未实现,怎能虚度光阴。
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
东山的桂树芬芳,天明时分独坐长叹。

词语注释

步陟(zhì):漫步登上。
招提宫:佛寺。
万壑(hè):无数的深谷。
文轩:华美的楼阁。
清涣(huàn):清澈的水。
泄云:弥漫的云雾。
金门客:指朝廷官员。
沧洲:水边隐居之地。
三署:汉代官署,此处指官位。
弭(mǐ):消除,实现。
岁华:光阴。
明发:天明。

创作背景

称心寺诗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盛世的天宝三载(744年),三十七岁的储光羲正值仕途转折之际。这位出身润州延陵的进士,以"金门客"之姿外放为冯翊县尉,途经越州称心寺时,将人生况味凝练成这首充满张力的五言古诗。

地理与诗境的叠印

称心寺踞于会稽山阴,正是《水经注》所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鉴湖之畔。诗中"北极山海观"的视角,暗合《嘉泰会稽志》记载的寺院形制——背倚秦望山,面朝曹娥江,形成"泄云多表里"的独特气象。唐代越州观察使独孤及的游记称该地"潮汐吐纳,朝夕异状",恰可注解"惊潮每昏旦"的实景书写。

仕隐之间的精神图谱

"三署资"与"百城半"的对举,揭示着诗人以秘书省校书郎清贵之身出任地方属吏的落差。《唐才子传》载储光羲"仕宦不达,辄放情丘壑",此诗正作于其首次出京之际。诗中"沧洲畔"的自我诘问,实为六朝以来"朝隐"传统的回响,与谢朓"既怀欢禄情,复协沧洲趣"形成跨越三百年的精神共鸣。

时间意象的双重隐喻

"乔木转夕阳"化用《诗经·周南》"南有乔木"的典故而翻出新意,既实写越地古木参天的暮色,又暗喻仕途的日暮之感。结句"东山桂枝芳"更将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淮南小山《招隐士》的意象与眼前景物熔铸一体,这种"时空折叠"的手法,恰是盛唐诗人处理仕隐主题的典型范式。

按:《唐音癸签》评此诗"得山水之骨,含仕隐之机",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天宝初年东南佛寺的景观形态,更成为解读盛唐士人"吏隐"心态的重要文本。储光羲以地理位移为经,以时间焦虑为纬,在称心寺的山水框架中,织就了一幅精神徘徊的锦绣图卷。

赏析

《称心寺》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山水记游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寺院与自然交融的幽远意境。诗人通过空间转换与时间流动的双重维度,构建出富有禅意的美学空间。

意象的层递与时空交响
诗歌开篇即以"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展现宏阔视角,山岩与沟壑的连绵不绝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观照方式。乔木、文轩的静景与泄云、惊潮的动景形成张力,夕阳的清晖在树梢流转,潮汐的韵律应和着晨昏更替,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令人联想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趣。清代学者黄生《唐诗评》特别称道"泄云多表里"句:"云气吞吐于山峦表里,非久历林泉者不能道此"。

宦游与隐逸的情感悖论
"金门客"与"沧洲畔"的自我诘问,揭示出士大夫典型的精神困境。诗人以"三署资"的仕宦身份游历"百城半",却在东山桂枝的芬芳中发出"明发坐盈叹",这种矛盾心理恰如《唐诗归》所评:"身在魏阙而神往江湖,唐人仕隐之思,尽在此一叹中"。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该诗"宦情与野趣相激荡",正是对其双重情感结构的精准把握。

色彩与音声的审美建构
诗中"文轩划清涣"的明净与"惊潮每昏旦"的雄浑形成视听通感,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绮丽"与"沉着"并存的风格。夕阳的暖色与桂枝的幽香构成嗅觉与视觉的联觉体验,这种多维度的感官描写,被近代学者闻一多誉为"盛唐山水诗感官矩阵的先声"。末句"盈叹"二字尤具匠心,既包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渗透着对宦途的倦怠,《唐宋诗举要》认为此结句"得陶潜《归去来兮辞》之神髓而更添怅惘"。

全诗在佛寺与山海的空间叠印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朝圣。正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唐诗的禅境》所言:"称心寺之'称心',实乃诗人在尘世与出世之间寻得的心灵平衡点。"这种平衡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张力得以呈现,彰显出初唐山水诗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
"谢灵运此作以山海为经纬,以云潮为气韵,'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二句,非但状景如在目前,更见诗人胸中丘壑。其构境之宏大,堪与《楚辞·招魂》之'四方上下'相颉颃。"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乔木转夕阳,文轩划清涣'十字,光影流转间暗藏禅机。夕阳本属迟暮,而'转'字赋予动态;清涣原为静水,'划'字顿生张力。此般笔法,正是六朝诗人以玄理入山水之典范。"

钱钟书《谈艺录》析:
"谢客以'金门客'身份写'沧洲畔','谬以三署资'句自嘲中见真性情。末联'桂枝芳'与'坐盈叹'对举,将仕隐矛盾化作满袖馨香,较之陶潜《归去来辞》别有一种文士的优雅踌躇。"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赞:
"此诗章法如山水长卷:首联立骨,中二联泼墨,尾联点睛。'泄云''惊潮'之句,已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先声,然谢诗更多一份南朝特有的绮丽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