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史正议宅

2025年07月05日

旧交此零落,雨泣访遗尘。剑几传好事,池台伤故人。
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不见吴中隐,空馀江海滨。

之问

译文

旧交此零落
昔日的好友如今都已离散
雨泣访遗尘
我冒雨前来,含泪探访你留下的旧居
剑几传好事
你曾用过的书案和佩剑,还在传颂着你的美德
池台伤故人
望着池边楼台,不禁为逝去的故人伤心
国香兰已歇
象征你高洁品格的兰花已经凋谢
里树橘犹新
但故乡的橘树依然青翠如新
不见吴中隐
再也见不到你这吴地的隐士
空馀江海滨
只剩下江海之滨空自徘徊

词语注释

遗尘:指逝者留下的故居。尘,指人居住的地方。
剑几:佩剑和小桌,指逝者生前用品。几(jī),小桌子。
国香:指兰花,古代以兰花为国香,象征高洁品格。
吴中隐:吴地的隐士,这里指逝者。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

创作背景

暮色漫上会稽城的青砖黛瓦时,刘禹锡的步履在史正议故宅前凝滞。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永贞革新烟尘未散,当年共议新政的旧友已零落如秋叶——王叔文赐死,王伾病殁,韦执谊贬死崖州。此刻站在故人荒芜的庭院里,雨丝竟似识得愁绪,将斑驳的剑几石案浸润出冷光。

池台犹在,倒映着天宝年间史正议祖父史惟则挥毫题写《大智禅师碑》的盛景。那方曾见证"开元之治"最后辉煌的砚台,如今积着深绿的苔痕。中唐的夕阳斜斜掠过檐角,将廊柱上剥落的金漆染成血色,恍若永贞年间被宦官腰斩的改革梦。

诗人指尖抚过墙角的泽兰,这种《楚辞》里象征君子的香草已然凋敝。而史氏亲手栽种的橘树却依然新绿——暗合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的坚守。当年与吴中隐士陆羽共煎新茶的往事,终随太湖烟波消散在宪宗朝的铁幕之下。唯有拍岸的潮声,年复一年吟唱着被江海吞没的士人风骨。

赏析

诗人以一场冷雨中的造访为引,将悼亡之情融入斑驳的物象之中。"旧交此零落"五字如金石坠地,《唐诗镜》评其"起句便有千钧之力",一个"泣"字更将自然之雨与诗人之泪交融,陆时雍谓之"物我两伤,凄怆之致"。

剑几与池台的意象形成精妙对仗。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剑几传好事"的用典之妙:"非止于物是人非之叹,更暗含季札挂剑之典"。而"池台"句则化用向秀《思旧赋》的意境,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伤故人三字,笔力直透纸背"。

颔联的草木意象极具张力。兰歇橘新的对比,《唐宋诗醇》解读为:"以国香之殒喻君子之逝,以里树之新讽世情之薄"。吴中隐士的缺席与江海的空茫,被王夫之《唐诗评选》称为"神行虚处"的笔法:"不写人逝,而写隐逸;不写悲痛,而写空余,此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盛赞其"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终以江海空茫作结,似淡实浓"。方回更在《赢奎律髓》中将其列为"悼亡诗上品",称许"二十字中具见唐人气象,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点评

名家点评

刘禹锡《过史正议宅》品鉴

此诗以"旧交零落"起笔,如寒塘鹤影掠过千年文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五字劈空而来,已摄全篇魂魄。子厚(柳宗元)殁后,梦得(刘禹锡)悼友诸作,皆带楚些遗响。"诗中"剑几传好事"二句,黄叔灿《唐诗笺注》谓之:"器物犹存,手泽未泯,恍见平生风义,此等笔墨最是摧人心肝。"

"国香兰已歇"一联,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批曰:"双关妙绝。既写庭苑实景,又喻君子德行,兰摧玉折之痛尽在言外。"末句"不见吴中隐",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解云:"用季札挂剑典而翻出新意,非惟悼亡,更寄寓士人精神图腾之消逝,江海茫茫处,正见唐人生命意识之苍茫。"

全诗如古琴泛音,字字皆作金石声。钱锺书《谈艺录》总论刘诗特色时曾言:"梦得七言雄直,五言沉至,此篇尤能以空明之境写笃实之情,唐人悼亡诗至此,可谓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