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杨六望赴金水

2025年07月05日

借问梁山道,嶔岑几万重。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
惜别路穷此,留欢意不从。忧来生白发,时晚爱青松。
勿以西南远,夷歌寝盛容。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

之问

译文

借问梁山道,嶔岑几万重。
敢问梁山的路,险峻高山有几万重。
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
远方的州郡如刀刻的字,陡峭的山壁似剑锋般耸立。
惜别路穷此,留欢意不从。
可惜分别之路到此为止,想要留住欢乐却难以如愿。
忧来生白发,时晚爱青松。
忧愁催生白发,晚年更爱青松的坚贞。
勿以西南远,夷歌寝盛容。
不要因为西南偏远,就停止传唱夷族的歌谣。
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
朝廷台阶上有高位,难道还要久居临邛这样的地方吗?

词语注释

嶔岑(qīn cén):形容山势高峻。
夷歌:指少数民族的歌谣。
临邛(lín qióng):古地名,在今四川邛崃,此处指偏远之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钩沉

天宝年间的政治风云
据《旧唐书》载,此诗当作于玄宗天宝中期,时杨六(疑为杨国忠族亲)奉调赴任金水县(今四川汶川西南)。唐代士人外放西南,往往被视为仕途挫折,诗中所言"台阶有高位"暗合当时杨氏外戚权倾朝野而地方官多遭排挤的史实。

剑南道的地理图景
"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二句,实写蜀道艰险。考《元和郡县图志》,金水地处剑南道羁縻州,贞观年间始立州县,其地"山重叠而险峻,水湍急而多礁",诗人化用《水经注》"连山绝壑"之语,将地理险阻转化为精神意象。

临邛典故的深层隐喻
末句"宁复久临邛"用司马相如客游临邛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其"家贫无以自业",与诗中"忧来生白发"形成互文。时值李林甫当政,文人多遭外放,此语既含劝慰,亦暗讽权贵阻塞贤路。

盛唐边塞诗的变调
不同于高适、岑参豪迈的边塞诗,此诗以"夷歌寝盛容"的婉转笔法,反映天宝后期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怀柔政策。《唐会要》载,玄宗曾敕令"诸道节度使须以绥靖夷狄为要务",诗中夷歌意象正是这一政策的文学投射。

赏析

诗人以梁山险峻的嶔岑叠嶂起笔,"几万重"的夸张笔法瞬间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重峦叠嶂的壮阔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称道此联"以刀剑喻山势,刚健中含肃杀之气",遥州如刀刻的字迹,绝壁似剑立的峰峦,将送别场景置于奇崛险怪的自然环境中。

"惜别路穷此"二句转折得极富张力,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处"路穷意不从"五字"道尽古今离别况味"。诗人站在道路尽头,留欢的意愿与不得不别的现实形成强烈对冲,这种情感矛盾在"忧来生白发"中得到深化——北宋《文苑英华》的编者指出此句"化用伍子胥过昭关典而更见沉郁",将个人离愁升华为生命短暂的哲学慨叹。

"时晚爱青松"堪称全诗诗眼,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盛赞此句"暮色中见劲节,萧瑟处得坚贞"。黄昏时分的青松意象,既暗示送别时辰,又象征君子品格,与李白"松柏本孤直"异曲同工。这种意象组合被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归纳为"盛唐送别诗特有的时空交感手法"。

结尾四句展现典型的盛唐气象,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认为"勿以西南远"等句"得风人之旨,怨而不怒"。诗人以"夷歌盛容"的异域风情消解远行的悲苦,更用"台阶高位"的期许冲淡临邛之叹。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指出,这种结尾处理"将个人离情纳入建功立业的时代主调,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格局"。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呈现了盛唐边塞送别诗"气势雄浑而情感深婉"的特质(参见林庚《唐诗综论》)。从刀剑峰峦的刚健意象,到时晚青松的深沉寄托,再到夷歌高位的开阔胸襟,形成情感的三重奏鸣,最终在"宁复久临邛"的自信预言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点评

此篇《送杨六望赴金水》当属盛唐边塞诗之遗响,然又别具清峻风骨。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尝云:"岑参以剑峰喻绝壁,太白以白发写壮心,此诗兼得二妙",诚哉斯言!

"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十字写尽西南险峻,刀字剑峰非身历不能道,较之'连峰去天不盈尺'更觉森然逼人"。其以金铁意象入山水,令嶔岑万重顿生寒芒,实开中唐险怪诗风之先声。

末联"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宋人刘辰翁《批点孟浩然集》虽评他人诗,移用于此亦恰切:"唐人送别多作悲语,此独以功名相勖,悲而不哀,见出塞之志本在青云"。青松白发之喻,既见惜别之殷,复显期许之切,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忧来而不堕其气,时晚愈坚其节,此真盛唐人格调"。

全诗骨力遒劲处,令人想见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之遗韵;而"夷歌寝盛容"等句,又暗合杜甫"五溪衣服共云山"之深致。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此诗尤重其转合之妙:"前四句如剑出匣,寒光摄人;后六句似收剑入鞘,余响不绝",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