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吹过岭南的层峦叠嶂。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一位鬓发斑白的诗人正踽踽行于大庾岭的古驿道上。宋之问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此刻他驻足回望,长安已隐没在千山之外。
青石板上的车辙印深深浅浅,如同他颠沛的命运。当轺车在梅关停驻时,诗人望见岭北的梅花正绽放在寒枝——那是中原故土最后的印记。南飞的孤雁掠过苍茫云海,将他的魂魄也带向了烟瘴之地;手指抚过带露的北向花枝,泪水竟比晨露更早浸透衣襟。
远山忽逢新霁,雨雾未散尽时,霞光已浸染章水之上的云霭。这瞬息万变的岭南天象,恰似朝堂风云:五个月前,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而作为"文章四友"之一的他,却在这历史转折处坠入人生低谷。末句"不敢恨长沙"道尽迁客心事——贾谊谪居长沙尚存宣室之盼,而泷州(今广东罗定)比长沙更南三千里。
大庾岭的梅花年年向北而开,诗人却要向南而去。这首《度大庾岭》以地理上的南北对立,暗喻政治生命的阴阳割昏晓,在初唐贬谪诗中开创了"以丽景写哀情"的独特范式。千载以下,我们仍能从"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的明丽画面里,触摸到盛唐前夜那批宫廷诗人被放逐时的灵魂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