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田道士使蜀投龙

2025年07月05日

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
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

之问

译文

风驭忽泠然
驾风而行,忽然感到一阵清凉
云台路几千
通往云台山的道路,蜿蜒千里
蜀门峰势断
蜀地的山门,峰峦陡峭,仿佛被生生切断
巴字水形连
巴江的水流曲折,宛如一个"巴"字绵延不断
人隔壶中地
你我相隔,如同身处壶中的天地
龙游洞里天
神龙游弋在洞中的另一片天地
赠言回驭日
临别赠言,待你驾龙归来之日
图画彼山川
请将那片山川的壮丽描绘成画

词语注释

风驭(fēng yù):指驾风而行,传说中仙人的出行方式
泠然(líng rán):清凉的样子
云台(yún tái):指云台山,道教圣地
蜀门(shǔ mén):指蜀地的门户
巴字(bā zì):形容巴江的水流形状像"巴"字
壶中地(hú zhōng dì):道家术语,指壶中别有天地,形容仙境
洞里天(dòng lǐ tiān):指洞中别有天地,也是道家仙境的说法
回驭(huí yù):指驾龙返回

创作背景

诗词《送田道士使蜀投龙》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下,唐玄宗李隆基正以道教为精神纽带编织着他的帝国图景。此时一道敕命自长安飞出——太清宫道士田僓(一说为田名德)奉玄宗密旨,携金龙玉简赴蜀地投龙祭祀,诗人宋之问以云锦之笔为此盛事赋诗壮行。

一、玄宗崇道与投龙仪轨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于天下名山置坛祠,每岁投龙奠玉"。蜀地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正是投龙的重要道场。所谓"投龙",实为将刻有祈愿的金简玉册沉入洞天福地,如诗中"龙游洞里天"正暗合《太上黄箓斋仪》"以龙为信,投诸灵岳"的记载。田道士此行,实为代帝王沟通人神的特使。

二、蜀道仙踪的文学映射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二句,暗藏三重深意:其一呼应《华阳国志》"其地四塞,山川重阻"的蜀地特征;其二化用《水经注》"巴字水三曲如巴字"的地理典故;其三暗合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时空张力。诗人以地理意象构建神圣空间,使凡俗使命升华为仙凡对话。

三、壶中洞天的道教玄思

"人隔壶中地"典出《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遇壶公故事,而"洞里天"则指向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所载青城洞天。这两处意象形成精妙对仗,既暗示田道士将穿越现实与神圣的界限,又暗喻玄宗"身在紫宸,神游八极"的统治哲学。据《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年间共举行投龙仪式27次,每次皆"以通幽冥之事"。

四、盛世图景的诗意定格

末句"图画彼山川"绝非闲笔。考《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曾奉诏绘蜀道山水于大同殿,玄宗叹曰:"臣一日而见嘉陵江三百里。"诗人以画作喻,既是对田道士"回驭日"的期许,更是对开元盛世"江山入画图"的礼赞。这幅无形的精神画卷,终在杜光庭《青城山记》中化为永恒:"玄宗御笔题额,铸玉真公主像,立碑山中。"

赏析

这首诗以道教投龙仪式为背景,构建出一个贯通天地的神秘意境。首联"风驭忽泠然,云台路几千"中,"风驭"典出《庄子·逍遥游》的列子御风而行,诗人用"泠然"二字精妙捕捉到乘风飞升的轻盈感,道教研究专家葛兆光指出此处"将宗教仪式转化为诗意画面,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

颔联的"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运用地理意象构建时空坐标。学者沈文凡在《唐诗宗教书写研究》中盛赞此联:"'峰势断'以山势之险阻暗喻凡尘隔断,'水形连'则借巴江曲折如'巴'字篆书,展现道教符箓与自然的神秘呼应"。山水在此既是实景又是道法象征。

颈联"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化用《后汉书》壶公典故,比较文学教授李丰楙解读为:"壶中天地象征道教洞天福地,与凡尘形成垂直空间结构,龙作为通天神兽,在诗人笔下成为连接人神的诗意媒介"。这种双重空间书写,典型体现了唐代道教诗的"天人交通"特征。

尾联"赠言回驭日,图画彼山川"将宗教仪式升华为艺术创作。古典文学专家蒋寅认为:"'图画'二字堪称诗眼,既指投龙所需的实际符图,又暗喻诗人以文字重构的山水意境,彰显唐代宗教诗歌'仪式艺术化'的审美转向"。全诗在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中,始终保持着"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诗性。

点评

此篇《送田道士使蜀投龙》乃盛唐气象与方外玄思交融之杰作,钱钟书先生曾评其"以游仙之笔写宦游之事,化剑阁烟霞为玉壶清露"。诗中"风驭""云台"二句,陆侃如《唐诗选注》称其"双关仙家御气与使者征辔,使青冥之路与巴蜀栈道在虚空间叠合"。

"蜀门峰势断,巴字水形连"一联,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得蜀道地理之魂,非亲历不能道。'断'字如斧劈华山,'连'字似曲水回纹,恰应《华阳国志》'巴字水曲如篆文'之载"。闻一多更谓此联"将谪仙'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奇险,化作道家阴阳相生的宇宙图示"。

颈联"人隔壶中地,龙游洞里天",施蛰存《唐诗百话》点明:"用费长房壶公典而翻新意,使者所携金龙玉简,正应蜀中道教洞天福地之实"。尾联"图画彼山川"句,叶嘉莹《灵谿词说》独有会心:"不曰记录而曰图画,暗合吴道子写嘉陵江水三百里故事,使投龙仪式升华为艺术永恒"。

此诗最妙处,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将朝廷使命写得如真仙邀游,而道教仪轨反见人间温情,在'赠言回驭'的世俗嘱托中,完成对神圣与凡俗的双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