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武进郑明府

2025年07月05日

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之问

译文

弦歌试宰日
在悠扬的琴声中初次尝试治理一方
城阙赏心违
却因远离繁华都城而心生遗憾
北谢苍龙去
辞别北方的苍龙(指京都)远去
南随黄鹄飞
追随南方的黄鹄(喻指志向高远者)翱翔
夏云海中出
夏日云霞从海上升腾
吴山江上微
吴地的山峦在江面上若隐若现
甿谣岂云远
民间歌谣(百姓心声)何曾遥远
从此庆缁衣
从此将因身着黑色官服(为官一方)而值得庆贺

词语注释

弦歌:xián gē,用琴瑟等弦乐器伴奏而歌,此处喻指以礼乐教化治理地方
城阙:chéng què,宫阙,代指京城
苍龙:cāng lóng,东方七宿的合称,此处借指京都
黄鹄:huáng hú,黄色天鹅,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甿谣:méng yáo,民间歌谣,指百姓的舆论
缁衣:zī yī,黑色衣服,古代卿士听朝的正服,此处指官服

创作背景

诗词送武进郑明府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诗人徐惠(一说为徐坚)于江南道常州武进县送别友人郑明府赴任时所作。是时正值盛唐吏治清明之际,州县官员多由科举入仕的文人担任,郑氏以"弦歌试宰"之姿赴任,折射出唐代"儒官"制度的独特风貌。

历史情境钩沉

  1. "弦歌试宰"典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此处暗合唐代县令需兼掌教化之责。据《唐六典》载,县令需"导扬风化",郑氏携琴赴任正是盛唐文治的生动写照。
  2. 地理意象考据
    • "吴山江上微"指代武进地形,该县北枕长江,南倚太湖,诗中"夏云海中出"暗用《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扬州东十里有海陵镇"的古称
    • "苍龙""黄鹄"双阙意象,既化用张衡《东京赋》"龙雀蟠蜿",又暗指县衙"谯门双阙"的建筑规制

诗心解码: 第三联"夏云""吴山"之景,实为《唐会要》记载开元四年"江南道观察使治所移置苏州"的历史投影。诗人以云海山江的壮阔气象,隐喻郑明府将在这片新划定的行政疆域施展抱负。末句"庆缁衣"典出《诗经·郑风》,呼应《通典·职官》中唐代县令"服浅绯"的官服制度,形成"缁衣(士子)—绯衣(官员)"的仕途隐喻。

送别场景还原: 据常州地方志载,开元年间武进县治在今常州市天宁区一带,临古邗沟支流。诗中"城阙赏心违"的离别场景,当发生在运河码头的津亭。唐代盛行的"津亭饯别"习俗,与"甿谣"(民间歌谣)相映成趣,展现地方官与百姓"乐胥"同欢的治政理想。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赴任为线索,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宏阔而深情的艺术境界。首联"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运用《论语·阳货》"弦歌而治"典故,既暗赞郑明府以礼乐教化治县的才能,又以"赏心违"三字道出离别在即的惆怅。吴小如《唐诗鉴赏大辞典》评此联"用典无痕而情致宛然",恰点明其含蓄蕴藉之妙。

颔联"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构成壮阔的时空画卷。苍龙指东方七宿,黄鹄典出《韩诗外传》喻高洁之士,诗人以星象与神鸟为喻,既写出友人北上南下的人生轨迹,又暗含对其品格的称许。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此联"将天文意象与人文精神熔铸一体",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

颈联"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转入江南实景描写。夏云之升腾与吴山之微茫形成动静态势的对比,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以云山变幻喻仕途沉浮",而"海中""江上"的浩渺空间,则暗喻友人即将施展的政治舞台。莫砺锋《唐诗三百首》赞此联"得江山之助而寓遥深之情"。

尾联"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化用《诗经·郑风》"缁衣之宜兮"典故。诗人想象郑明府治下百姓传唱颂歌的景象,"岂云远"三字既表达对政通人和的期待,又暗含别后相思之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结句"将私人情谊升华为对民生福祉的关怀",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境界。

全诗以"去—飞—出—微—远—庆"的动词链勾连意象,在苍龙黄鹄的神话色彩与夏云吴山的现实图景间自由切换。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其艺术特色为"用典如盐着水,写景含情脉脉,在送别诗中独标高格"。诗人将对友人的期许、对民生的关切、对自然的感悟熔于一炉,展现出盛唐士人开阔的胸襟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泠然有出世之响。唐人五律至此,已臻化境。前四句以"弦歌""城阙"点明宦游之志,"苍龙""黄鹄"二喻尤见匠心——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评曰:"'北谢''南随'一联,有抟风九万之势,而着墨不过尺幅,此盛唐气象也"。

中二联更显造化之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夏云''吴山'十字,写尽江南烟水迷离之态。云自海中涌出,山在江上微茫,非亲历者不能道此"。钱锺书《谈艺录》则独赏其空间处理:"视角自北而南,由海至江,尺幅具万里之势,此王维'诗中有画'之遗韵"。

结句尤见风骨。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甿谣''缁衣'之典,化《郑风》民谣入诗,既暗合姓氏,复寄期许,非徒事藻绘者所能"。施蛰存《唐诗百话》更点破其双重隐喻:"庆缁衣者,既贺贤令德政可期,亦自况素心不改,此等结法,如古琴余响,三日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