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之问

译文

凤刹侵云半
凤凰装饰的佛塔高耸入云,仿佛触及半空
虹旌倚日边
如彩虹般的旗帜在日边飘扬
散花多宝塔
宝塔周围散落着天女撒下的花朵
张乐布金田
佛乐悠扬,如金色福田遍布四方
时菊芳仙酝
应时的菊花芬芳,如仙酿般醉人
秋兰动睿篇
秋兰幽香,激发圣人的诗兴
香街稍欲晚
香气弥漫的街道渐近黄昏
清跸扈归天
皇帝的车驾肃穆,随从们护卫着返回皇宫

词语注释

凤刹(fèng chà):指装饰有凤凰图案的佛塔
虹旌(hóng jīng):如彩虹般绚丽的旗帜
睿篇(ruì piān):圣明的诗篇,这里指皇帝的作品
清跸(qīng bì):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恩寺浮屠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诞生于大唐开元盛世,属典型的"应制诗"体裁。时值玄宗登基初期,社会富庶、文化鼎盛,每逢重阳佳节,帝王常率群臣登高赋诗,慈恩寺大雁塔作为长安地标,既是皇家佛事圣地,亦是彰显文治武功的象征性建筑。

场景还原

天宝三载(744年)重阳,玄宗携文武百官临幸慈恩寺。史料载当日"御辇升塔,群臣环立",诗人作为随驾文臣,目睹:

  • 鎏金塔刹穿云破日("凤刹侵云半")
  • 皇家仪仗映霞生辉("虹旌倚日边")
  • 飞天彩帛如雨飘落("散花多宝塔")
  • 宫廷乐舞绕塔不绝("张乐布金田")

诗艺匠心

诗中暗藏三重颂圣结构:

  1. 空间维度:以"云-日-天"垂直轴线,构建"人间-天界"的通感
  2. 宗教隐喻:化用《法华经》"多宝佛塔"典故,将玄宗比作转轮圣王
  3. 时序暗示:结句"清跸扈归天"既纪实銮驾返宫,又暗喻帝王德配天道

文化密码

  • "时菊秋兰":对应重阳佩茱萸、饮菊酒的宫廷礼制
  • "仙酝睿篇":反映玄宗崇道尚文,常命近臣即兴唱和
  • "香街清跸":见证唐代"天街"御道焚香净街的皇家仪轨

此作堪称盛唐气象的微缩镜像,在工整的七言律句中,凝固了那个佛光与王权交织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皇家气象开篇,"凤刹侵云半"以动态笔法勾勒佛塔穿云的巍峨之势,与"虹旌倚日边"的华美仪仗形成空间上的垂直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联通过"凤刹""虹旌"的意象并置,将宗教神圣性与皇权威严完美融合,体现盛唐"政教合一"的独特美学。

颔联"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化用《法华经》"天雨曼陀罗华"典故,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处双关精妙:既写法会散花供佛的实景,又暗喻佛法如花雨普润人间。"布金田"典出祇园精舍故事,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盛赞此句"以释典入诗而不露斧凿,如盐入水,唯觉其味"。

颈联转向时序风物,"时菊芳仙酝"暗合重阳饮菊酒习俗,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特别赏析"动睿篇"三字:"秋兰摇曳之姿激活了帝王诗情,'动'字使植物与文人、自然与文明产生奇妙互动"。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称此联"物色与才思共舞,芬芳与文采齐飞"。

尾联"香街稍欲晚"以嗅觉意象延续佛国氛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析"清跸扈归天"道:"'扈'字精警,既写侍卫仪仗之实,又暗含群臣拥戴天子如众星拱月的政治隐喻"。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唐诗概说》中赞叹此结句"将人间盛典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时刻"。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地-天-地-天"的回环结构,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这种布局暗合"佛家轮回之说与儒家圜丘祭天的复合思维"。情感层面,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总结:"在庄严法喜的表象下,涌动的是诗人对盛世文明的由衷礼赞,这种情感因克制而愈显深沉。"

点评

此篇《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以富丽精工之笔,绘重阳佛寺盛景,堪称应制诗典范。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凤刹''虹旌'之对,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而'散花''张乐'二句,更将梵呗仙音化入彩墨间,此子安(注:作者杨炯字)藻思绮合处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时菊''秋兰'一联,不独应重阳景,更以'仙酝''睿篇'暗颂圣明,得应制体之雅正。末句'清跸扈归天'五字,将帝王仪仗与天界意象交融,可谓'举体华美而气度雍容'。"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赏其空间营造:"自'侵云'之高远,至'香街'之平近,复以'归天'收束,如移步换景之画卷。佛塔光影、法会声香,皆被诗人织作霓裳羽衣,供奉于九重玉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