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

2025年07月05日

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泾水桥南柳欲黄,
杜陵城北花应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
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之问

译文

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
军中同袍登高日赠予房明府
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
荒僻郊野昨夜寒风停歇,清晨忽然感到暖风拂面。
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
泾水桥南柳枝渐染嫩黄,杜陵城北想必繁花压枝。
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
长安昨夜捎来春装,我如短翅之鸟登高眺望故乡。
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听闻你凯旋骑马入城,且看您驰骋赏遍春光。

词语注释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翮(hé):鸟的翅膀,此处喻指能力不足
芳菲:花草盛美的景象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月人日,唐军于边塞大破奚、契丹联军,捷报传至长安,满城欢腾。诗人王昌龄时在长安,闻讯登高远眺,见春回大地,柳色初新,杜陵花开,遂以诗赠友人房明府(房琯),抒发对凯旋将士的赞美与对和平的向往。

是年冬,幽州苦寒,阴风怒号;及至人日(正月初七),忽转和煦,泾水桥南柳芽初绽,杜陵城北梅花如雪。诗人以"阴风断""阳吹暖"的鲜明对比,暗喻边关战事平息,春回人间。长安城中,百姓连夜赶制春衣寄与征人;短翮(自谦才浅)登高,却见凯旋铁骑踏芳菲而归。全诗以"闻道""看君"的虚实相生笔法,将个人情怀与家国荣耀融为一体,在盛唐气象中绽放出刚健与柔美并济的诗意光芒。

注:房明府即房琯,时任卢氏县令,后官至宰相,与杜甫、王维等交厚。此诗见证了盛唐文人"以诗证史"的传统,亦为研究唐代边塞诗与节令文化的重要文本。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冬春交替的边塞风光,更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传递出将士们复杂而深沉的家国情怀。首联"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运用强烈对比,阴风与阳吹的转换不仅暗示季节更替,更暗含战局转机。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宋之问善以自然物候的突变,映射历史情境的转折"。

颔联"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泾水实写边塞眼前之景,杜陵虚想长安故园春色,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被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誉为"唐代边塞诗特有的空间美学"。柳色将黄未黄、春花应满未满的临界状态,恰如将士们"短翮登兹一望归"的复杂心绪——羽翼虽短仍思奋飞,既眷恋故园又心系战场的矛盾跃然纸上。

尾联"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尤为耐人寻味。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句:"'走马见芳菲'五字,将凯旋的豪情与春日的生机熔铸为动态画卷"。这里"芳菲"既是实指长安春景,更是诗人对和平生活的诗意象征。霍松林在《唐诗鉴赏集》中强调:"全诗以'阴风'始,以'芳菲'终,暗合古典美学中'否极泰来'的哲学意蕴"。

全诗情感流转如溪涧清泉,初读似平缓,细品则觉层层递进。从首联气候转暖的欣喜,到颔联两地春色的怅惘,再到尾联凯旋想象的豪迈,恰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评价:"宋之问的边塞之作,总能在雄浑中见婉约,于壮烈处藏柔情"。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使这首人日登高之作成为初唐边塞诗中别具韵味的精品。

点评

此诗以"阴风断"与"阳吹暖"对举开篇,顿觉春光破空而来,宋人刘辰翁评其"起句便有吞吐山河之气"。颔联"柳欲黄""花应满"六字,清人沈德潜盛赞"不着一字而春意自闹,较‘红杏枝头’句更得含蓄三昧"。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颈联转笔之妙:"‘短翮登兹’四字,将书生从戎、志存报国之心曲尽矣。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后,复见此等胸襟。"末联"走马见芳菲"五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为:"以凯旋之雄姿,映满城之春色,令杜少陵‘青春作伴’之句亦觉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