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月人日,唐军于边塞大破奚、契丹联军,捷报传至长安,满城欢腾。诗人王昌龄时在长安,闻讯登高远眺,见春回大地,柳色初新,杜陵花开,遂以诗赠友人房明府(房琯),抒发对凯旋将士的赞美与对和平的向往。
是年冬,幽州苦寒,阴风怒号;及至人日(正月初七),忽转和煦,泾水桥南柳芽初绽,杜陵城北梅花如雪。诗人以"阴风断""阳吹暖"的鲜明对比,暗喻边关战事平息,春回人间。长安城中,百姓连夜赶制春衣寄与征人;短翮(自谦才浅)登高,却见凯旋铁骑踏芳菲而归。全诗以"闻道""看君"的虚实相生笔法,将个人情怀与家国荣耀融为一体,在盛唐气象中绽放出刚健与柔美并济的诗意光芒。
注:房明府即房琯,时任卢氏县令,后官至宰相,与杜甫、王维等交厚。此诗见证了盛唐文人"以诗证史"的传统,亦为研究唐代边塞诗与节令文化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