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山家(一作春泉洗药)

2025年07月05日

今日游何处,春泉洗药归。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丘中无俗事,身世两相违。

之问

译文

今日游何处,春泉洗药归。
今日去哪里游玩?在春天的泉水边洗净草药归来。
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悠闲地唱着采紫芝的歌谣,白昼里掩上白云遮掩的柴门。
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
鱼儿欢快地追逐水藻,闲适的人儿频频采摘野菜。
丘中无俗事,身世两相违。
山丘中没有世俗的烦扰,身心与尘世两相远离。

词语注释

紫芝(zǐ zhī):紫色的灵芝,古人认为是一种仙草,象征高洁。
扉(fēi):门扇。
采薇(cǎi wēi):采摘野菜,这里指隐居生活。典出《诗经·召南·草虫》

创作背景

春日山家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天宝年间,王维于终南山辋川别业隐居时,以山居生活为蓝本创作此诗。时值盛唐气象渐臻巅峰,而诗人已历宦海浮沉,选择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在终南山的云霭间构筑精神家园。

诗中"春泉洗药"的意象,实与唐代隐逸文化密切相关。据《新唐书·隐逸传》载,当时终南山中"采药之士,慕神农之为人",王维深受此风影响。其《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曾详述"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的日常,与此诗"悠然紫芝曲"形成互文。紫芝典出《琴操》,伯夷叔齐采薇时所作,诗人借此暗喻高洁之志。

"白云扉"的意象可追溯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而"鱼乐"化用《庄子·秋水》典故。这种多重文化符码的叠用,折射出开元末年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在盛世繁华与个人志趣间寻求平衡。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常见"竹林七贤"纹样,恰印证了当时知识分子对隐逸传统的追慕。

诗人以"身世两相违"作结,实为对时代矛盾的微妙书写。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玄宗亲制诗送行,可见隐逸风气已获官方认可。王维此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盛唐知识分子典型的精神图谱。

赏析

这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以春日山居为画卷,将道家隐逸思想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明代诗论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其"不着一字闲笔,而隐者之趣全出",正道出此诗高妙之处。

意象的流动与哲思
诗中"春泉洗药"与"白云扉"构成两组核心意象。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指出:"'洗药'事本寻常,着一'春泉'便觉药香与泉韵俱活",春泉既是实景,又暗喻涤荡尘心的道家思想。而"白云扉"的意象被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盛赞为"以云为门,非真隐者不能道此",白云象征高洁,柴扉代表简朴,二者结合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意境。

情感的悠然递进
颔联"悠然紫芝曲"用商山四皓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着一'悠然',便将《采薇歌》的悲壮化为冲淡"。颈联"鱼乐"典出《庄子》,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诗人将'鱼乐'与'采薇'对举,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构的匠心经营
尾联"丘中无俗事"收束全篇,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揭示其结构之妙:"前六句如溪水潺湲,至此忽作飞瀑直下。'身世两相违'五字,乃通篇诗眼"。这种"违"不是痛苦的割裂,而是诗人主动选择的精神超脱,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隐逸诗至王孟一派,始见违世而不怨世的圆融"。

全诗以洗药始,以悟道终,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升。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的评价尤为精当:"这不是逃避现实的独善其身,而是在自然中重建生命秩序的艺术实践。"诗中的每处意象都成为通向精神自由的阶梯,最终抵达物我两忘的化境。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自然成韵。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王维《春日山家》一诗,字字皆带烟霞气。'春泉洗药'四字,便是一幅桃源行乐图。"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高妙处:"'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二句,不独写隐者之趣,直将商山四皓之逸致,化入当前景物中。"

诗中"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一联,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道:"子美(杜甫)'细雨鱼儿出'之句,得物性之真;摩诘(王维)此联,更见天机之活。藻薇相对,鱼人并写,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痕。"近代诗学家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特别推崇尾联:"'丘中无俗事'五字,抵得一篇《北山移文》。身世两违而能作世外想,此右丞(王维)所以为烟霞客也。"

全诗四十字间,王维以画家之眼观物,以禅者之心体情,恰如苏轼所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将隐逸之趣与山水之乐,酿成这壶醉倒千年的春泉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