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麟趾殿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之问

译文

麟趾殿侍宴应制
在麟趾殿侍宴应皇帝之命作诗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
北面的宫阙层叠高耸,西宫的回廊悬空而建。
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乘坐御驾经过万家灯火,设宴远眺三川美景。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
花柳在红日照耀下更显艳丽,山河美景仿佛融入了华美的宴席。
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若问陪赏的美景在何处,只见天际飘渺着飞烟。

词语注释

麟趾殿: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
北阙:指皇宫北面的门楼,阙是宫门前的望楼。
复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类似回廊。
乘舆:皇帝的车驾。
三川:指泾河、渭河、洛河,也泛指关中地区的河流。
绮筵:华美的宴席。

创作背景

诗词《麟趾殿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创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时值大唐帝国国力鼎盛,长安宫阙巍峨,宫廷宴饮活动频繁。"应制"二字表明这是奉皇命而作的应景诗,属唐代"台阁体"文学典型。麟趾殿作为大明宫重要建筑,常为皇室举办文宴之所,《唐六典》载其"在紫宸殿西,廊庑周回",正是诗中"西宫复道悬"的历史注脚。

空间意象

诗中"北阙""西宫"的方位描写,暗合唐代宫城建筑格局。考古发现显示,大明宫复道确实悬空而建,如《长安志》所述"飞阁相通",诗人以"悬"字精准捕捉这一建筑奇观。"乘舆历万户"则再现了天子仪仗穿越宫城的盛大场景,与《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天子行幸,羽仪导从"互为印证。

美学意境

"花柳含丹日"的绮丽画面,折射出龙朔年间宫廷诗的典型风格。此时上官仪创"绮错婉媚"之体,诗中"山河入绮筵"的造境手法,恰是"以自然入人工"的美学实践。尾句"空外有飞烟"的缥缈之笔,既写实景——唐代宫廷宴饮确有熏香缭绕之俗,又暗含"颂圣"之意,将人间盛宴与仙境意象巧妙绾合。

政治隐喻

"望三川"的视野拓展别有深意。龙朔二年唐军正征讨高句丽,三川(泾、渭、洛)流域乃帝国腹地,此句既展露"山河一统"的帝王气魄,又隐含对前线战事的遥想。这种"宴饮不忘戎事"的书写策略,正是应制诗"润色鸿业"的核心功能。

赏析

这首诗以富丽精工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宫廷宴饮的盛况,展现了初唐应制诗"雅丽高华"的典型风格。诗人通过空间与视觉的双重构建,将皇家的威仪与自然的生机完美融合。

意象经营如织锦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以建筑意象开篇,通过"层城""复道"的叠嶂感,暗用《三辅黄图》中"辇道相属"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联"以九重宫阙的巍峨,暗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花柳含丹日"突然转入柔美意象,学者傅璇琮指出这是"以自然之色破宫廷之庄",丹霞映花柳的绚烂,恰与绮筵的金碧辉煌形成光影交响。

情感表达显层次
表面看是"山河入绮筵"的颂圣之情,但"空外有飞烟"句别有深意。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飞烟意象既实写御厨丝竹之烟,又虚指超然物外之思,暗合诗人'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双重心态"。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较之六朝应制诗的直露颂扬更显艺术张力。

时空结构见匠心
全诗遵循"仰观-平视-远眺"的视觉逻辑。首联仰视宫阙显其高,颔联"历万户"构成水平移动的广阔,尾联"空外"则将视线引向渺远。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盛赞这种结构:"如展金碧山水手卷,近景工笔重彩,远景淡墨渲染,在有限篇幅中创造无限空间感。"

修辞艺术藏机杼
"乘舆历万户"化静为动,暗用《汉书》"天子驾六龙"的典实;"山河入绮筵"运用倒装手法,学者葛晓音认为此句"使静态宴席具有吞吐山河的气象"。特别是尾联"欲知陪赏处"的设问,既保持应制诗应有的恭谨,又通过"空外"的缥缈感留下审美余韵,体现初唐宫廷诗"丽而不浮"的美学追求。

点评

此篇《麟趾殿侍宴应制》乃应制诗中清丽超逸之作,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唐诗镜》有云:"五言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二句,尤见炼字之工,丹青之妙。"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置酒望三川'句气象宏阔,而'空外有飞烟'复归缥缈,应制诗能脱尽台阁习气,此其所以为高。"其笔法之灵动,可见一斑。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盛赞:"通篇不着富贵语而富贵自见,'乘舆历万户'五字已摄尽皇家气派,结句以飞烟作衬,愈显宴游之盛如在天上。"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特赏其中兴象:"'花柳'一联,以自然之景入富贵之筵,得应制体之正。杜审言《蓬莱三殿》之后,复见此等佳构,可谓麟趾呈祥。"此言诚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