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之问

译文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春日游乐在灵池之畔,帐殿敞开面对碧波荡漾。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小舟越过石鲸雕像,船桨轻拂星斗而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晦日时节蓂荚凋落殆尽,春意虽迟柳色已暗中催促。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仿佛看到茫茫大海的日出景象,辨认着劫火后的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如同周文王在镐京宴饮的欢乐,又似汉武帝汾河作歌的才华。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不必忧愁明月将尽,自有夜明珠般的光辉到来。

词语注释

蓂(míng):古代传说中的瑞草,每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生一荚,十六日后每日落一荚,故可用以计时。
槎(chá):木筏,此处指船桨。
斗牛: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象溟:想象中茫茫的大海。
镐(hào):镐京,西周都城,此处借指唐都长安。
汾(fén):汾河,汉武帝曾巡游汾河并作《秋风辞》。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晦日,长安城尚浸染在早春的料峭中,昆明池畔却已展开一场盛大的皇家诗会。是日帝王驾幸昆明池,命群臣奉和应制,沈佺期这首五言排律便诞生于这般金声玉振的场合。

昆明池自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以来,始终承载着帝国气象。中宗时期,每逢晦日(农历月末)于此设帐殿赐宴,实为效仿周文王镐京宴饮、汉武帝汾河歌咏的盛世传统。池中石刻鲸鱼犹存汉时旧物,斗牛星宿倒映波心,恍若连接着两朝风华。诗人以"舟凌石鲸度"暗喻大唐对汉武雄图的承继,更以"槎拂斗牛回"暗用张骞乘槎探河源典故,将眼前春宴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

时值正月晦日,蓂荚(传说中的历法神草)全落暗示节候交替,而"春迟柳暗催"则透露出长安春寒中蛰伏的生机。中宗朝虽经神龙政变,却仍延续着武则天时期"象溟看浴景"的恢弘气象——此句化用《庄子》"浴乎咸池"典故,将昆明池比作日出之处的神池。而"烧劫辨沉灰"更暗藏佛家"劫火"意象,在灰飞烟灭的沧桑感中,凸显出帝国文明穿越时空的永恒性。

末联"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堪称神来之笔。既实指昆明池夜明珠的传说(《三秦记》载池底有夜明珠照水),又暗喻盛世不竭的文采风流。当群臣在御前竞才,这璀璨的双关恰如一枚镶嵌在诗末的明珠,照亮了整个景龙文坛最后的辉煌——次年六月,中宗即遭韦后毒杀,这场昆明池诗会竟成绝响。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宴昆明池为背景,展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气象。首联"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中,"灵池"与"帐殿"的意象组合,既显皇家气派,又暗含天人感应的深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沧波'与'帐殿'的虚实相映,构建出人神共游的梦幻空间"。

颔联"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化用《汉书》典故,石鲸为武帝所凿,斗牛乃天河之象。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此联:"以星槎传说入诗,将人间宴饮升华为宇宙遨游,体现初唐诗人特有的时空意识"。其中"拂"字尤妙,既写舟楫轻摇之态,又暗含触摸星辰的浪漫想象。

颈联"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转入时序描写。蓂荚作为传说中的历法植物,其凋落暗示晦日特征。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赞赏此联:"'柳暗催'三字,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在宫廷应制诗中注入生命感知"。"暗催"二字既有春寒料峭的实感,又暗含岁月无声的哲思。

尾联"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用《淮南子》"鲛人泣珠"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联突破应制诗窠臼,将颂圣转为对永恒美好的期许,'夜珠'意象既喻帝王恩泽,又象征艺术永恒"。施蛰存《唐诗百话》更指出:"'明月尽'与'夜珠来'构成辩证关系,展现初唐文人特有的乐观精神"。

全诗在空间上从沧波到银河,时间上从晦日到永恒,形成宏大的宇宙架构。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总结道:"此诗完美融合典故与即景,既见'体物写志'的汉赋传统,又开'兴象玲珑'的盛唐先声,是初唐七律演化的重要标本"。

点评

此篇《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乃应制诗之圭臬,沈佺期以"春豫灵池会"发端,便见皇家气象。沧波帐殿,一开篇即显壮阔,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发端宏丽,有涵盖乾坤之势"。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二句,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星槎之想本自《博物志》,而此更添天汉回流之态,虚实相生处最见巧思。"石鲸典出《三辅黄图》,斗牛暗用张华《博物志》乘槎典故,使典如盐入水。

中二联尤见功力,方回《瀛奎律髓》云:"'节晦蓂全落'句暗合晦日,'春迟柳暗催'又应时令,对仗中见流动之致。"纪昀批点曰:"'象溟看浴景'句将昆明池比作溟海,'烧劫辨沉灰'用昆明池劫灰典,既切地又切时,非泛泛应制语。"

尾联"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胡应麟《诗薮》盛赞:"结句翻案,化陈腐为神奇。夜珠用鲸目夜光典,既应石鲸前文,又暗喻皇恩如珠,可谓一结三叹。"许学夷《诗源辩体》更谓:"沈宋应制诸作,此篇独以气韵胜,结句尤得颂圣体要。"

全诗八句四典,却无堆砌之弊,吴乔《围炉诗话》称其"使事如不使",贺裳《载酒园诗话》则云:"以昆明池本朝典故作经纬,而点缀以天文物候,遂成金碧山水。"此等手笔,确为初唐应制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