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蜀地总带着几分湿冷的惆怅,天宝五载(746年)的晨雾中,杜甫在涪江畔的官舍前久久伫立。此时长安城正陷落在李林甫构织的"野无遗贤"的荒唐中,而杜家三兄弟——杜甫、杜颖、杜观——也被时代的罡风吹散。
东去的官道上,杜观的车马扬起细尘,他将穿越剑门险隘奔赴洛阳;西行的舟楫已解开缆绳,杜颖将溯嘉陵江而上,赴任巴州司功参军。诗人握着尚有体温的酒盏,忽然想起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偃师首阳山下构筑的"陆浑庄",那时三兄弟尚能"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如今却要各自面对更为险恶的宦海风波。
"散花萼"的典故在《魏书》中本是帝王家的隐喻,此刻却成了寒门士子的真实写照。当杜甫凝望南去的飞鸟时,他或许已预感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次年他便会在长安开启"朝扣富儿门"的困顿生涯。而诗中"日南春"的暖意与巴蜀的春寒形成残酷对照,正如《杜诗详注》所揭示的,这不仅是地理上的睽隔,更是盛唐士人在时代裂变中的精神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