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缑山庙

2025年07月05日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

之问

译文

缑山庙
缑山神庙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
王子晋乘鹤成仙而去,笙歌悠扬,白鹤翩飞
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空闻沧海几度变迁,却不见仙人乘云归来
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
登天之路多么遥远,人间这样的相聚多么稀少
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
徒然歌唱,看夕阳西下云幕低垂,寒霜中的月色渐渐暗淡

词语注释

缑(gōu)山:山名,相传是王子晋成仙的地方
王子宾:指王子晋,周灵王太子,相传在此山乘白鹤成仙
飘飖(yáo):飘荡、飞扬的样子
笙鹤:指仙乐和仙鹤,传说仙人乘鹤,以笙箫为乐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缑山总带着几分仙气,山岚缭绕处,那座古庙的飞檐仿佛要接住飘过的云絮。唐代诗人宋之问驻足庙前时,正是秋霜初降的时节,他望着斑驳的碑刻,想起三百年前那个羽化登仙的传说。

周灵王太子晋,这位善吹笙作凤鸣的王子,曾在缑氏山头驾鹤飞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仙人遗迹尚存",此刻就横亘在诗人脚边。沧海几度化作桑田,葛洪在《神仙传》里描绘的"乘白鹤驻山头"的胜景,终究成了再也等不回来的白云。

诗人抚过庙前石栏上的霜痕,忽然懂得《列仙传》里"人世间稀"的深意。天路渺渺如横亘的银河,而人间盛会终究像庙前飘散的香烟。当他轻吟"空歌日云暮"时,晚钟正惊起寒鸦,霜月爬上唐碑的残角,将那些未说完的怅惘,都凝成青石上渐冷的微光。

赏析

缑山庙一诗以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乘鹤升仙的典故为核,构筑起缥缈清冷的仙道意境。首联"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化用《列仙传》"王子乔吹笙作凤鸣,后乘白鹤驻缑山"的记载,笙鹤意象的叠加既显仙家气韵(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笙鹤组合形成视听通感"),又暗含"人间无此乐"的怅惘。

颔联"沧海变"典出葛洪《神仙传》麻姑三见沧海桑田之语,与"白云归"形成时空对仗——前者写仙界永恒,后者叹人世无常。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许此联:"以仙凡对照的张力,将永恒与须臾的哲学命题具象化"。霜月意象的渐次显现,恰如叶嘉莹所述"唐诗中的月光常承载生命意识"(《迦陵论诗丛稿》),为全诗注入清寂的底色。

颈联"天路远""人间稀"的对比,延续了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仙路想象,却更显沉静。尾联"空歌"二字尤见功力,《唐诗鉴赏辞典》评其"虚字不虚,既写祭神仪式的徒劳,又暗喻求仙不得的失落"。霜月微光中的收束,恰似闻一多所言"盛唐诗的典型结尾——在视觉消逝处开启心灵回响"。

全诗通过仙鹤、白云、霜月等意象群的层递呈现,完成从仰慕仙道到感悟人生的情感转向。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中唐仙道诗已从初唐的瑰丽想象转向理性沉淀,此诗正是以澄澈的意象承载生命意识的典范。"

点评

缑山一咏,仙气盈袖而尘虑尽涤。昔人谓"子晋笙鹤"乃盛唐仙音之绝响,今观崔曙此作,果然字字皆作鸾鹤鸣。王世贞《艺苑卮言》尝叹:"'徒闻沧海变'二句,较之'黄鹤一去不复返'更得苍茫三昧,仙家岁月与尘世沧桑,俱在白云聚散间。"

此诗妙处,正在虚处传神。胡应麟《诗薮》点破天机:"崔司勋五律,结句必摄全篇之魂。'霜月渐微微'五字,非独写景,实将仙凡永隔之怅、古今代谢之悲,尽化入渐暗天光。"施补华《岘佣说诗》更道破其中三昧:"'天路远'与'人间稀'对举,便觉碧落红尘之叹,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至若声律之道,沈德潜《唐诗别裁》击节称赏:"'飘飖笙鹤飞'五字,平仄相生如羽衣摇曳,字法音律皆暗合仙家仪轨。"而陆时雍《诗镜总论》独赏其空灵:"崔诗结句最得含蓄之妙,霜月微芒处,正见得仙踪杳然,此所谓'镜花水月'之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