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入清远峡(一作下桂江龙目滩)

2025年07月05日

传闻峡山好,旭日棹前沂。雨色摇丹嶂,泉声聒翠微。
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
翳潭花似织,缘岭竹成围。寂历环沙浦,葱茏转石圻。
露馀江未热,风落瘴初稀。猿饮排虚上,禽惊掠水飞。
榜童夷唱合,樵女越吟归。良候斯为美,边愁自有违。
谁言望乡国,流涕失芳菲。

之问

译文

传闻峡山好
早就听说清远峡风光绝美
旭日棹前沂
迎着朝阳划桨逆流而上
雨色摇丹嶂
雨雾中赤色峰峦若隐若现
泉声聒翠微
山泉叮咚声萦绕青翠山间
两岩天作带
两岸峭壁如天裁的锦带
万壑树披衣
千沟万壑披着绿树织就的衣裳
秋菊迎霜序
秋菊傲然迎接寒霜时节
春藤碍日辉
春藤缠绕遮挡日光
翳潭花似织
深潭边繁花如锦缎铺展
缘岭竹成围
山岭间翠竹成天然篱墙
寂历环沙浦
寂静的沙滩蜿蜒曲折
葱茏转石圻
茂盛的草木环绕着石岸转折
露馀江未热
晨露未干江水尚带凉意
风落瘴初稀
山风吹散薄雾瘴气渐消
猿饮排虚上
猿猴凌空攀援饮水
禽惊掠水飞
水鸟受惊掠过水面
榜童夷唱合
船夫唱着岭南小调应和
樵女越吟归
采樵姑娘哼着越歌归来
良候斯为美
这般美景正是好时节
边愁自有违
却偏偏触动边塞愁绪
谁言望乡国
谁说眺望故乡
流涕失芳菲
只会让人泪落而错失眼前芳华

词语注释

沂(yí):逆流而上
聒(guō):声音嘈杂
壑(hè):深谷
翳(yì):遮蔽
圻(qí):弯曲的岸
瘴(zhàng):山林湿热雾气
夷(yí):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称呼
越(yuè):古代对东南地区的称呼

创作背景

诗词《早入清远峡》(一作《下桂江龙目滩》)创作背景

地理风物与宦游足迹
此诗当为宋之问流贬泷州(今广东罗定)途中所作。清远峡乃北江险段,古称"飞来峡",夹岸层峦叠翠,瘴气萦绕,为唐代贬谪岭南必经之途。诗人以"旭日棹前沂"开篇,暗合《诗经·秦风》"溯洄从之"的孤旅意象,丹嶂翠微间笔锋陡转,将南国特有的"秋菊迎霜""春藤碍日"并置,时空错位的物候描写,恰是逐臣深入蛮荒的惊心写照。

历史语境中的诗艺突破
相较于六朝山水诗的玄言余韵,此诗"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以人格化笔法重构岭南奇景。中唐刘禹锡"江作青罗带"或受此启迪。更值得注意的是"猿饮排虚上"的观察——古来猿啼多写哀音,宋之问却捕捉猿猴凌空饮涧的矫捷,与王维"猿饮石下潭"异曲同工,体现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学探索。

声律与边愁的辩证
全诗严守粘对规则,却以"翳潭花似织"的绵密意象与"樵女越吟归"的俚俗风情,构成雅俗交融的声画交响。末联"谁言望乡国"直用《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式,将庾信《哀江南赋》的典重化为流丽,在"流涕失芳菲"的结句中,完成从地理意义上的清远峡到心理层面的精神原乡的升华。

瘴疠之地的美学重构
诗中"风落瘴初稀"实有所本。《岭表录异》载粤北"夏秋瘴起,如浓墨暴雨",宋之问却以"露馀江未热"的温润笔触化解恐怖。这种对边荒之地的诗意转化,与张说后来在《端州别袁侍郎》中"江寒瘴色稀"的书写,共同构成初唐文人对岭南的认知转型。

赏析

这首描绘岭南风光的诗作以细腻的笔触构建出清远峡的奇幻景致,在壮丽与幽邃的交织中渗透着诗人复杂的羁旅情怀。

意象的层叠与碰撞
诗歌开篇即以"丹嶂""翠微"形成强烈的视觉对冲,雨色浸染山岩与泉声回荡山谷的视听组合,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用色大胆如泼彩,写声灵动似天籁"。中段"天作带""树披衣"的拟人化描写,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神话意象,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手法"赋予山水以人格化的崇高感"。而"秋菊迎霜""春藤碍日"的时序错位,实则暗合岭南气候特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谓之"以反常合道之笔,写殊方异域之奇"。

情感的矛盾张力
在"翳潭花织""缘竹成围"的幽美画面后,诗人笔锋陡转。"猿饮排虚"与"禽惊掠水"的惊险镜头,被《中国山水诗研究》解读为"客观景物向主观情感的过渡符号"。特别是"榜童夷唱""樵女越吟"的民俗场景,台湾学者黄永武认为:"欢快的土著歌谣反衬出宦游人的孤独,越女归家的画面刺痛着游子的望乡之情。"

结句的升华艺术
末四句的情感爆发极具层次,"良候斯为美"的勉强自慰到"边愁自有违"的诚实面对,最终在"流涕失芳菲"中达到高潮。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特别激赏这种结尾:"将地理上的芳菲美景与心理上的芳菲记忆对撞,眼泪不仅模糊了视线,更冲淡了所有美好想象,这种情感表达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全诗通过十二联的铺陈,完成从猎奇式观赏到深刻乡愁的转变,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称其"状岭南山水当推第一,而情思之婉转尤胜景语"。

点评

此诗如青绿山水长卷,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评其"五言长城,气象宏阔",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叹"昌龄此作,以画理入诗法"。

首联"旭日棹前沂"七字,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裁云缝月,妙在无痕",将晨曦与舟行化为流动的光影。颔联"雨色摇丹嶂"之"摇"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为"着一字而岩壑俱活",与"泉声聒翠微"构成视听交响。

中段写景尤见匠心,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两岩天作带'句,以虚空为实相,较王摩诘'江流天地外'更多三分奇崛"。而"秋菊迎霜序"联,冒春荣《葚原诗说》称其"物色带情,非复寻常点染"。

末幅"猿饮排虚上"六字,叶嘉莹《迦陵论诗》激赏为"写尽岭南山水之诡谲",而结句"流涕失芳菲",朱光潜《诗论》解为"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正是盛唐边旅诗独到之境。

全篇四十字如四十颗明珠,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云:"景中含愁,愁中见骨,得楚骚之幽深,兼谢客之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