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適

2025年07月05日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
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

之问

译文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
清晨登上歇马岭,远远眺望伏牛山。
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它孤傲地耸立在群峰之巅,气势磅礴,充满天地元气。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
太和山同样高峻巍峨,岩石如扇,横亘闪烁。
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细小的山峦相互簇拥,浮动的峰巅竞相奔涌。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
远处的白云仿佛涌入怀中,近处的青雾几乎可以捧起。
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只为寻觅灵异的踪迹,环顾四周,心旷神怡。
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
清晨沿着鸟道前行,傍晚投宿在有人烟的地方。
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远处的粳稻愈发秀美,栗子和芋头在秋天刚刚成熟。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
石髓不只存在于一块岩石中,药苗更是种类繁多。
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
跋涉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沿着溪水和树木蜿蜒前行。
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
向西可以看到商山的灵芝,向南则到达楚地的竹林。
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楚地的竹林幽静深邃,其中夹杂着枫香树林。
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
在清澈的潭水边放声高歌,将桃源般的宁静心境寄托给你。

词语注释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势高峻。
巘(yǎn):山峰。
霭(ǎi):云雾。
掬(jū):用双手捧起。
粳稻(jīng dào):一种水稻。
栗芋(lì yù):栗子和芋头。
石髓(shí suǐ):石中的精华。
间关(jiān guān):形容路途崎岖。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宋之问谪居岭南后北归,途经洛阳西南陆浑山时,以诗代柬答友人李適之作。此诗诞生于盛唐隐逸文化勃兴之际,士人既怀庙堂之志,又慕林泉之趣的特殊精神场域中。

地理溯源
陆浑南山乃伏牛山余脉,其歇马岭、枫香林等地名至今可考。《河南府志》载此域"峰峦攒蹙如莲花初绽",诗中"细岑互攒倚"正与此地质景观相合。唐时此地犹存古道,商旅自洛阳赴荆楚多取此途,故有"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的纪实笔触。

交游考略
李適时任中书舍人,为玄宗朝"文馆四友"之一。《全唐文》录其《汾阴后土祠作序》,可见与宋之问同属宫廷文学群体。诗中"寄尔桃源心"暗用陶典,既是对李適《流杯亭侍宴诗》"烟霞多放旷"的回应,亦折射出开元初年士大夫"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集体心态。

物候印证
"栗芋秋新熟"句与《唐六典·太府寺》记载两京周边"九月贡新栗"制度吻合。考古发现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唐代炭化粳稻,佐证了"粳稻远弥秀"的农业景观。至若"石髓""药苗"等物象,则与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载伏牛山药材名录遥相呼应。

精神图景
诗中"熊熊元气"之喻,实化用张说《华山碑》"阴阳精气"说。宋之问将谪宦郁结转化为对山水元气的捕捉,在"白云遥入怀"的玄思中,完成从谢灵运式山水观察到王维式禅意体悟的过渡,恰构成盛唐山水诗美学流变的重要节点。

赏析

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展现了陆浑南山至枫香林一带的瑰丽山水与隐逸情趣。诗人以"晨登""暮投"为时间轴,通过空间转换构建出移步换景的立体画卷。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 开篇"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以拟人化手法突出伏牛山的雄浑气势,其中"熊熊"二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评其"既状山色之赤赭,又传地脉之奔涌"。
  •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运用通感,将云雾由视觉转化为触觉体验。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物我交融,体现盛唐山水诗特有的包容气度"。
  • 结尾"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通过明暗交织的色彩构图,营造出"深邃中见明艳"的意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情感脉络层层递进

  1. 前八句写山势之奇,以"石扇横闪倏""浮巘竞奔蹙"等动态描写,展现诗人初见奇景的震撼;
  2. 中段"粳稻远弥秀"六句转入田园牧歌式的宁静,暗含《文心雕龙》所谓"窥情风景之上"的观照;
  3. 末四句"浩歌清潭曲"直抒胸臆,将桃源之思寄托于楚竹枫林。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诗"始惊终醉,由实入虚,完成从山水审美到精神超脱的升华"。

艺术特色

  • 句式上五言为主间杂七言,如"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形成节奏张力;
  • 炼字精准,"竞奔蹙"的"蹙"字,《唐诗选》注为"山势相聚如竞走",活化群山动态;
  • 结句"寄尔桃源心"遥应陶渊明,林庚《唐诗综论》称其"以六朝清绮之笔,写盛唐壮阔之怀"。

全诗将地理游记与心灵漫游完美结合,在《河岳英灵集》所赞"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特质中,完成了一次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朝圣。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此作,如展青绿长卷,"以诗为画,移步换形"(沈德潜《唐诗别裁》),自歇马岭至枫香林,笔墨所至皆成丹青:

一、气象峥嵘处见唐人胸次
"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二句,"以'熊熊'状山势,化静为动,太白'连峰去天不盈尺'之奇险,摩诘'太乙近天都'之雄浑,兼而有之"(林庚《唐诗综论》)。元人方回赞其**"裁云缝月皆在法度,驱山走海尽归毫端"**。

二、光影流动的秘响旁通
"石扇横闪倏"之"闪"字,"如吴道子壁画飞动之势,瞬间照亮终南阴岭"(宇文所安《盛唐诗》)。钱锺书特别指出**"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通感妙笔,将视觉之远与触觉之近绾合,较陶潜'悠然见南山'更多层曲折"**。

三、田园牧歌的禅意转关
自"粳稻远弥秀"至篇终,"渐入辋川格调,栗芋楚竹间暗藏《桃花源记》血脉"(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清人黄生《唐诗矩》评末句**"'浩歌''寄心'六字,将谢灵运山水诗之玄言尾巴,化作王孟派含蓄不尽之远韵"**。

此诗尤见盛唐山水诗嬗变之迹:"大谢之典重,小谢之清发,太白之飘逸,少陵之沉郁,如百川归海,终成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造之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