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郑协律山亭陪宴饯郑卿同用楼字

2025年07月05日

潘园枕郊郭,爱客坐相求。尊酒东城外,骖騑南陌头。
池平分洛水,林缺见嵩丘。暗竹侵山径,垂杨拂妓楼。
彩云歌处断,迟日舞前留。此地何年别,兰芳空自幽。

之问

译文

春日郑协律山亭陪宴饯郑卿同用楼字
春日于郑协律山亭设宴饯别郑卿,众人同赋‘楼’字韵诗
潘园枕郊郭,爱客坐相求。
潘园依偎在城郊,主人好客,邀我们相聚畅谈。
尊酒东城外,骖騑南陌头。
东城外举杯共饮,南郊路上车马成行。
池平分洛水,林缺见嵩丘。
池塘映照着洛水的波光,树林间隙可见嵩山的峰峦。
暗竹侵山径,垂杨拂妓楼。
幽暗的竹林掩映山间小路,垂柳轻拂着歌妓的楼台。
彩云歌处断,迟日舞前留。
彩云下歌声悠扬,夕阳里舞姿曼妙。
此地何年别,兰芳空自幽。
不知何年能再聚于此,兰花的芬芳徒然幽静。

词语注释

骖騑(cān fēi):古代指驾车的马,三马为骖,四马为騑。此处泛指车马。
嵩丘(sōng qiū):即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
妓楼(jì lóu):歌妓表演的楼台。

创作背景

春日的洛阳城外,东风骀荡,柳色如烟。诗人宋之问于郑协律的山亭中参与了一场为郑卿饯别的雅宴,此际洛水潺湲,嵩岳隐约,正是唐人最钟情的中原盛景。

考《旧唐书》载,景龙年间宫廷宴游之风极盛,公卿大夫常于私家园林"奏请学士赋诗",而协律郎掌调律吕、监乐仪,多与文士交游。此诗当作于宋之问任鸿胪丞时(708-710年),其"潘园"之典暗用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的意象,实则描绘郑氏山亭的精致——洛水穿园而过,竹径幽深,杨花拂过歌妓的朱楼,恰是盛唐贵族园林"引水筑山,拟东都禁苑"的典型格局。

"同用楼字"的限定,透露出这是场严格遵循"分韵赋诗"规则的文人雅集。唐人饯宴诗常以"骖騑"喻离别(如王勃"骖騑上路"),而宋之问却将离思化入"彩云歌断""兰芳自幽"的朦胧意境,既符合"协律"官职对音律的苛求,又延续了其"含香体素"的诗风。那垂杨轻拂的楼台,遂成为凝固在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中的一个永恒瞬间。

赏析

春日的宴饮总是承载着别离的惆怅与相聚的欢愉,这首陪宴饯别之作以山亭为舞台,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诗人以"潘园"起笔,暗用潘岳《闲居赋》的典故,既点明宴饮场所的雅致,又隐喻主人如潘岳般好客。东城外的酒樽与南陌头的车马("骖騑")形成空间对仗,在动静相宜中铺陈出饯行的盛大场面。

诗中地理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洛水"被池水映照而"平分","嵩丘"因林木间隙而偶现,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既展现园林借景的巧思(清代沈德潜评其"裁云镂月之工"),又暗含人生聚散如山水相逢的哲思。而"暗竹侵径"与"垂杨拂楼"的细节描写,以植物动态赋予建筑灵性,竹之幽暗与杨之柔媚构成光影交织的视觉韵律,恰如《唐诗别裁》所言:"一'侵'一'拂',便觉山亭景物俱活。"

宴乐场景的描写更见匠心。"彩云歌断"化用《列子》"响遏行云"典故,以音乐穿透云霞的意象暗喻情感之炽烈;"迟日舞留"则借春日迟迟的视觉感受,将舞蹈的曼妙延伸至时间维度。这种"声形互化"的手法(闻一多《唐诗杂论》称其"通感之极致"),使欢宴的绚烂与别后的寂寥形成强烈反差。

结句"兰芳空自幽"堪称诗眼。兰花作为君子之喻,既赞美郑卿品德,又以"空自"二字注入物是人非的预想。明代钟惺《唐诗归》特别激赏此句:"不怨别而怨芳,孤怀邃旨,妙在含蓄。"这种以自然物象收束情感的手法,使全诗在热闹的饯别中始终保持着山水田园诗的清雅底色,正契合盛唐时期"饯别诗不离林泉之致"的审美趣味(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昂此作,以潘岳之园为起兴,忽开异境。'池平'二句如展吴道子水墨,洛水嵩丘尽在尺幅。末联'兰芳空自幽'五字,真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者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暗竹侵山径,垂杨拂妓楼',十字写尽山亭春色。郑协律饯宴之景,得此二语便觉风流满眼。子昂五言,骨气端翔,此篇尤见其妙。"

陆时雍《诗镜总论》谓:"陈拾遗《春日饯宴》诗,'彩云'联最是神来之笔。歌断而云犹在,舞休而日迟留,虚实相生处,自有无限怅惘。末句'空自幽'三字,似有阮籍《咏怀》之遗响。"

[清] 黄周星《唐诗快》赞叹:"通篇只'楼'字一韵,却如层峦叠嶂,步步生姿。'骖騑南陌头'句带出行色,'林缺见嵩丘'句暗含远望,此等章法,唯盛唐诸公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