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景龙四年春祠海

2025年07月05日

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
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
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
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
抚中良自慨,弱龄忝恩遇。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
虽叹出关远,始知临海趣。赏来空自多,理胜孰能喻。
留楫竟何待,徙倚忽云暮。

之问

译文

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
庄严地在春海中祭祀,夜斋洗净蒙昧的忧虑。
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
鸡鸣时分看见日出,白鹭飞下惊动波涛中的野鸭。
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
大地辽阔,八方荒远似乎近在咫尺;天空回转,百川得到雨水的滋润。
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
宴席尽头连接着空旷的山曲,目光所及只有弥漫的雾气。
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
暖意带来万物复苏的景象,周游于晦暗与光明交替之间。
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献上祭品并非只为玄妙的享受,虔诚洁净以期神灵的温暖庇佑。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
清晰可见波浪间的禽鸟,茂密葱郁的岛屿树木。
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
仙人安期生如今在哪里?方丈仙山渺茫难寻其路。
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
仙家之事与尘世隔绝,苦苦追寻也只是徒劳。
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
四明山背靠群山,遗世的老者已难辨其踪迹。
抚中良自慨,弱龄忝恩遇。
抚今追昔,不禁感慨;年少时侥幸蒙受恩遇。
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
三次进入文史之林,两次拜谒神仙官署。
虽叹出关远,始知临海趣。
虽然感叹出关路途遥远,如今才知临海的意趣。
赏来空自多,理胜孰能喻。
欣赏美景徒然繁多,其中的玄妙谁能真正领悟?
留楫竟何待,徙倚忽云暮。
停下船桨究竟在等待什么?徘徊间忽然已到日暮时分。

词语注释

春溟(chūn míng):春天的海。
宵斋(xiāo zhāi):夜间斋戒。
澍(shù):及时的雨。
雰雾(fēn wù):雾气。
禋涤(yīn dí):祭祀前斋戒沐浴,以示虔诚。
灵煦(líng xù):神灵的温暖庇佑。
的的(dí dí):清晰的样子。
沄沄(yún yún):水波浩荡或树木茂盛的样子。
安期(ān qī):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
方丈(fāng zhàng):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
冥搜(míng sōu):苦苦追寻。
四明(sì míng):四明山,在浙江宁波。
徙倚(xǐ yǐ):徘徊。

创作背景

景龙四年春祠海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春,宫廷诗人宋之问随驾东巡至东海之滨,参与皇家祭祀海神的典礼。是时大唐虽经武周革命后复辟,然朝堂暗流涌动,中宗昏懦韦后专权,诗人身陷政治漩涡,既怀"弱龄忝恩遇"的知遇之感,又生"仙事与世隔"的出世之思。

历史经纬

  •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景龙三年诏令"祭四海于莱州",此次春祠乃延续周礼"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的传统,亦暗含镇抚东方、宣示皇权的政治意图。
  • 时值"五王政变"后第五年,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曾被贬泷州,此番随祭实为重返权力中心的试探,诗中"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的自陈,恰折射其仕途浮沉。

文学意境
诗人以"宵斋洗蒙虑"起笔,将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升华为精神涤荡。东海浩渺之景与神话想象交织——"安期""方丈"的仙踪难觅,"的的波际禽"与"沄沄岛间树"的工笔描摹,暗喻对政治清明的期许。"暖气物象来"四句更以阴阳晦明之变,隐喻朝局变幻无常。

心灵图景
末章"徙倚忽云暮"的彷徨,与开篇肃穆仪式形成时空闭环。当"地阔八荒近"的壮阔遇见"遗老莫辨处"的迷茫,盛唐气象下的个体焦虑跃然纸上。此诗遂成初唐宫廷诗向盛唐山水诗转型的独特标本,在藻丽典则中埋藏着时代裂变的先声。

赏析

这首诗以春祭南海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从斋戒沐浴到观海悟道的全过程。开篇"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两句,通过"肃""洗"二字营造出庄重洁净的祭礼氛围,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起笔"将宗教仪式与心灵净化完美融合"。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感:先以"鸡鸣日出""鹭下惊涛"的动态画面打破黎明寂静,继而在"地阔八荒""天回百川"的宏大视角中展开空间叙事。钱志熙教授特别赞赏"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二句,认为"以气候变迁喻示阴阳消长,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而"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则用叠词勾勒出海上仙山的朦胧美,恰如葛晓音所言"在实景描写中暗藏蓬莱意象的转捩"。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转折:从祭祀时的虔诚肃穆,到"安期何在"的求仙怅惘,最终归于"理胜孰能喻"的哲思感悟。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抚中良自慨'至末句,完成从宗教体验到生命体认的升华,这种情感结构在初唐祭祀诗中独树一帜。"尾联"留楫竟何待,徙倚忽云暮"更以停舟不前的意象,暗喻人生际遇的徘徊,袁行霈先生称之为"用空间延宕表达时间哲思的典范"。

全诗将祭祀仪轨、海上风光、求仙想象与人生感怀熔于一炉,程千帆曾评价此作:"在张说笔下,礼官身份与诗人气质达成微妙平衡,使应制题材焕发出个体生命的辉光。"这种"即事即理"的创作手法,标志着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抒情诗的重要转变。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张说《景龙四年春祠海》一作,气象雄阔而寄兴遥深。'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十字,已尽吞沧海气象;'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复以工笔点染,巨细相映,足见燕公手段。"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推崇其空间构建:"此诗以祠海为经,以游仙为纬,'四明背群山'至'始知临海趣'数联,将方外之思与庙堂之慨打成一片,恍见蓬莱烟波出没于冕旒之间,此盛唐宰相诗特有之格局。"

词学大师龙榆生《读张说诗札记》则关注其声律特色:"**燕公此篇五言二十韵,**如'宵斋洗蒙虑'之清越,'鹭下惊涛鹜'之飞动,'周游晦明互'之浑涵,皆以双声叠韵作金石声,所谓'官体诗而带仙骨'者。"

当代学者葛晓虹在《盛唐山水诗研究》中剖析其思想内涵:"**诗人以'安期何在''仙事世隔'的叩问,**暗喻开元前夕对治世之道的探索。'抚中良自慨'以下八句,将个人宦海沉浮与天人感应之说交融,使祭祀题材获得哲学高度,此真'太平宰相'之胸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