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宿清远峡山寺

2025年07月05日

香岫悬金刹,飞泉届石门。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

之问

译文

香岫悬金刹
芬芳的山峰上悬挂着金色的佛寺
飞泉届石门
飞泻的泉水直落到石门之前
空山唯习静
空旷的山中只习惯宁静
中夜寂无喧
深夜时分寂静无声
说法初闻鸟
宣讲佛法时初次听到鸟鸣
看心欲定猿
观照内心想要安定如猿
寥寥隔尘市
寥寥远离尘世的喧嚣
何异武陵源
与世外桃源又有何不同

词语注释

岫(xiù): 山峰
刹(chà): 佛寺
届(jiè): 到,至
习静: 习惯于宁静
看心: 佛教术语,指观照内心

创作背景

诗词《宿清远峡山寺》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唐代岭南,烟岚轻锁清远峡。宋之问贬泷州参军途中,舟泊峡山古寺,见"香岫悬金刹"之景,遂有此次灵魂的停驻。

历史经纬

  • 时空坐标:约景龙三年(709年)深秋,地处"岭南第一洞天"的清远峡山寺,此处为六祖惠能曾弘法之地,飞泉与梵刹相映成趣。
  • 诗人境遇:彼时宋之问正经历第二次贬谪,政治理想幻灭,身心俱疲的旅途与空山古寺产生强烈共鸣。

禅意栖居

古寺建筑依山势而筑,金刹悬于香岫之巅,石门侧有飞瀑如银河倒泻。诗人夜宿时,正值"中夜寂无喧"的禅修时分,远处传来的猿啼鸟鸣与僧人的晨课说法交织,恍若武陵桃源再现。

精神图景

诗中"看心欲定猿"暗用《法华经》"猿猴取月"典故,既写实景,又喻妄心。这种将贬谪苦闷转化为禅悟体验的创作手法,成为盛唐山水诗向禅意诗过渡的重要标本。

赏析

暮色中的清远峡山寺,被诗人以工笔般的细腻勾勒出超然世外的禅意画卷。"香岫悬金刹"中,"悬"字堪称诗眼,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字"化静为动,使山寺顿生凌空飞升之势",金碧佛刹与苍翠山峦的视觉碰撞,暗含人间净土相映成趣的深意。

飞瀑破石门的壮景,与空山习静的幽寂形成奇妙张力。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届"字的精妙:"本意为至,此处却赋予飞泉穿越石门的意志,自然伟力中见佛性"。夜半时分,万籁俱寂的体验被提升至哲学高度,《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句"以物理寂静喻心理空明,暗合王维'夜静春山空'的禅悦之境"。

颈联的"说法闻鸟"化用《法华经》典故,宋代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解读为"以禽喻法,声色中见真如";而"定猿"意象则源自《维摩诘经》"心猿意马"之说,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诗人将佛理具象为山中猿鸟,使玄妙禅机可触可感"。

尾联的武陵源之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揭示其双重隐喻:"既是对桃花源式的物理隔绝,更是对心灵净土的精神抵达"。当代学者叶嘉莹进一步阐释:"寥寥二字看似写空间距离,实则丈量着红尘与彼岸的心理跨度,完成从山水诗到禅理诗的升华"。

全诗以金刹、飞泉构建视觉纵深感,用鸟语猿声点化听觉禅机,最终在武陵源的隐喻中达成物我两忘。正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所言:"此诗将谢灵运的山水形似与王维的禅意空灵熔铸一炉,在唐代佛教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美学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山唯习静'一联,尤得禅家三昧。"其评点道出宋之问此作"以景语作禅语"的独特造诣,将峡山古寺的幽绝之境与诗人的超然心境完美融合。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颈联:"'说法闻鸟'化用《莲华经》鸟说法之典,'看心定猿'暗含《法华经》猿心躁动之喻。宋公以佛典入诗而不着痕迹,使猿鸟皆具佛性,此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也。"指出诗人将宗教体验转化为诗性感悟的高妙手法。

文学史家郑振铎则从意象建构角度评述:"金刹悬岫,飞泉界门——诗人仅用十字便勾勒出古寺凌空欲飞的超凡气象。尾联'武陵源'之喻,非徒言避世,更暗含对净土世界的向往。这种将实景提升至灵境的手法,开王维辋川诗派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