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松山岭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之问

译文

翼翼高旌转
庄严的旌旗高高飘扬,随风转动
锵锵凤辇飞
华美的凤辇铃声锵锵,如飞般前行
尘销清跸路
尘土消散,清跸之路洁净无尘
云湿从臣衣
云雾湿润,沾湿了随从臣子的衣裳
白羽摇丹壑
白色的羽饰在红色的山谷间摇曳
天营逼翠微
天子的营帐逼近青翠的山峦
芳声耀今古
美好的名声照耀古今
四海警宸威
四海之内,皆敬畏天子的威严

词语注释

翼翼:庄严恭敬的样子
锵锵:拟声词,形容铃声或金属撞击声
凤辇:皇帝的车驾,辇(niǎn)
清跸: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跸(bì)
丹壑:红色的山谷,壑(hè)
翠微:青翠的山色,指山峦
宸威:天子的威严,宸(chén)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率文武百官自兖州返京。车驾行至松山岭时,但见群峰负雪如琼枝玉冠,苍松覆霜若银甲列阵,天子忽忆起三年前王晙在此大破契丹的捷报,遂命停辇赋诗。

侍臣们见圣驾驻于山隘,忙拂去仪仗上的冰凌。翰林学士张说凝望山巅未消的残雪,在掌心呵开冻墨;礼官苏颋俯身拾取松针间坠落的霜屑,忽听得銮铃清越——原是玄宗已接过金线松纹笺,冕旒垂珠在朔风中琤然作响。

那支曾批阅过《贞观政要》的朱笔,此刻正掠过岭上翻飞的旌旗。天子笔底风云骤起:前句"白羽"暗合李靖"雪夜破蔡州"的典故,后联"天营"恰似当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列阵的舆图。待御笔题罢"四海警宸威"五字,山间松涛忽作金戈之声,恍若与十四年前渭水之畔的退突厥雄师遥相呼应。

史官在《起居注》中记道:"帝于松山制诗,群臣属和者三十余人。"却未细述那些被朔风卷走的诗稿,如何化作春泥滋养了岭上新松。唯张九龄在《曲江集》里留下注脚:"圣主以松喻将帅之节,非独状景也。"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芳声耀今古"的墨痕里,触摸到开元盛世那根铮铮作响的脊梁。

赏析

晨曦初露时,旌旗如羽翼般在松山岭上舒展流转,金銮玉辇的銮铃声与山涧清泉和鸣。诗人以"翼翼""锵锵"的叠词妙笔,既摹写出仪仗的庄重华美(《唐诗鉴赏辞典》评其"音韵铿锵如磬"),又暗合《诗经》"凤凰于飞"的祥瑞意象。当御驾拂过蜿蜒山道,尘埃落定的不仅是清跸之路,更是天地间渐次澄明的意境——云霭浸润着随行臣子的衣袍,恍若仙人踏雾而行。

"白羽"句堪称诗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丹壑翠微间摇动的岂止是箭翎?分明是王朝气象在山水画卷上的投射。"羽林军的白羽箭与赤色山岩形成强烈视觉对冲,而"天营"一词将人间营地升华为天界营垒,恰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神"。尾联"芳声耀今古"化用《离骚》"芳与泽其杂糅"的笔法,将帝王威仪比作穿越时空的芬芳,四海警醒的不仅是宸威,更是对文明秩序的集体敬畏。

全诗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三重境界:尘世仪仗的实写、云霭仙踪的虚写、丹壑天营的神写。情感表达则如钱钟书所言"如盐入水",在皇家应制诗的框架中,以"云湿从臣衣"的细腻感知,透露出士人对天人合一的精神向往。这种"大中含小"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二句,以丹壑映白羽,以翠微衬天营,色彩相生,境界全出。此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者也。诗人以羽旄之白摇动于赤崖之间,天幕军营逼近青翠山色,寥寥数笔,而军容之盛、山川之壮尽收眼底。"

  2.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篇气象恢弘,字字锤炼。『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不直言仪仗之肃,而用『尘销』显道路之净,『云湿』状山行之高,得含蓄之妙。结句『四海警宸威』,复归帝王应制之本,庄重典丽,可谓得体。"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翼翼』『锵锵』叠词开篇,先声夺人,摹旌旗车驾之声势;『芳声耀今古』一句,由实转虚,将眼前仪仗升华为古今威名。全诗虚实相生,既有工笔细描,复得写意神韵,诚应制诗中上乘之作。"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诗深得应制之体要,『警宸威』三字尤见匠心。不直言帝王之威,而借『白羽』『天营』之具象,与『四海』之广远相呼应,令威严自然流溢于字里行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