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率文武百官自兖州返京。车驾行至松山岭时,但见群峰负雪如琼枝玉冠,苍松覆霜若银甲列阵,天子忽忆起三年前王晙在此大破契丹的捷报,遂命停辇赋诗。
侍臣们见圣驾驻于山隘,忙拂去仪仗上的冰凌。翰林学士张说凝望山巅未消的残雪,在掌心呵开冻墨;礼官苏颋俯身拾取松针间坠落的霜屑,忽听得銮铃清越——原是玄宗已接过金线松纹笺,冕旒垂珠在朔风中琤然作响。
那支曾批阅过《贞观政要》的朱笔,此刻正掠过岭上翻飞的旌旗。天子笔底风云骤起:前句"白羽"暗合李靖"雪夜破蔡州"的典故,后联"天营"恰似当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列阵的舆图。待御笔题罢"四海警宸威"五字,山间松涛忽作金戈之声,恍若与十四年前渭水之畔的退突厥雄师遥相呼应。
史官在《起居注》中记道:"帝于松山制诗,群臣属和者三十余人。"却未细述那些被朔风卷走的诗稿,如何化作春泥滋养了岭上新松。唯张九龄在《曲江集》里留下注脚:"圣主以松喻将帅之节,非独状景也。"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芳声耀今古"的墨痕里,触摸到开元盛世那根铮铮作响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