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2025年07月05日

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
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

之问

译文

晦节高楼望
在晦日登上高楼远眺
山川一半春
山川已染上一半春色
意随蓂叶尽
心绪随着蓂荚凋零而消散
愁共柳条新
愁思却伴着柳条新芽生长
投刺登龙日
昔日投递名帖渴望显达
开怀纳鸟晨
今晨敞开胸怀聆听鸟鸣
兀然心似醉
忽然间心神恍惚如醉
不觉有吾身
忘却了自身的存在

词语注释

晦日:huì r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蓂叶:míng yè,传说中尧时瑞草蓂荚的叶子,可计时
投刺:tóu cì,递送名帖求见
登龙:dēng lóng,比喻得到权贵援引而显达
兀然:wù rán,茫然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岭南桂管经略使王晙驻守桂州(今桂林),每逢晦日(农历月末)便在逍遥楼设宴雅集。此楼踞漓江之畔,飞檐斗拱可远眺喀斯特群峰。宋之问作为贬谪岭南的宫廷诗人,在宴席间写下这首五律,将盛唐山水审美与逐客愁思熔铸一炉。

诗中"山川一半春"实写岭南早春景象——正月蓂荚已落尽,而中原尚在残冬。据《桂林风土记》载,逍遥楼始建于武德四年(621年),张九龄扩建后成为文士登临胜地。王晙作为开元名将,其宴席实为笼络流寓文人的政治雅集。"投刺登龙"暗用东汉李膺龙门典故,揭示诗人渴望通过军府宴游重获仕进机会的微妙心理。

末联"兀然心似醉"的迷离状态,恰是盛唐贬谪文学典型情态——在桂林奇山异水间,诗人暂忘"逐臣"身份,与自然达成刹那和解。此诗现存最早见于南宋《文苑英华》卷二百十四,题中"王都督"当为后人追题,唐时桂州最高长官应称"经略使",可见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官制雅化。

赏析

这首诗以逍遥楼上的春日宴饮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情感流转,展现了唐人特有的时空感悟与生命哲思。

首联"高楼望"与"一半春"的对照,构建出独特的空间诗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一半春'的表述既写实又写意,既是对早春物候的精准捕捉,更暗含人生欢宴终难圆满的深意"。登高所见山川半染春色,恰似宴饮中既酣畅又隐含惆怅的复杂心绪。

颔联"蓂叶尽"与"柳条新"形成精妙的意象对仗。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蓂荚凋尽喻时光流逝,以柳条新发衬愁绪暗生,物候变迁与心理波动形成同构"。诗人将《白虎通》记载的祥瑞蓂荚与寻常柳枝并置,使神话意象日常化,又令普通物象获得哲学深度。

颈联"登龙"用《后汉书·李膺传》典而不露痕迹。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此联:"'投刺''开怀'的仕宦仪礼与自然晨景相融,展现盛唐文人既热衷功名又向往林泉的双重心态"。鸟鸣晨光中,投谒权门的世俗举动被赋予了天人合一的诗意。

尾联"心似醉"的忘我境界,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解析为:"从庄子'坐忘'化出的审美体验,将宴饮之醉升华为精神超脱"。这种"不觉有吾身"的状态,既是对晦节宴饮的极致书写,也暗合逍遥楼"离形去知"的哲学意蕴。

全诗以"望"起,以"醉"收,在空间延展与心理收缩间形成张力。学者葛晓音认为此诗"以精微的物候感知为表,以深沉的生命意识为里,典型体现盛唐山水宴饮诗'即景会心'的特质"。山川春色与人生愁绪在楼阁这个中介空间里,达成了审美的和解。

点评

名家点评

王晦此作,以逍遥楼之宴为引,却道尽宦游人心事,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首联"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巧用空间分割,将满目春色劈作两半,暗喻诗人半在官场半在江湖的尴尬处境,清人沈德潜评曰:"'一半'字最是警策,见春色亦不能圆满"(《唐诗别裁》)。

颔联"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化用《淮南子》蓂荚纪时典故,钱钟书先生曾赞叹:"以历法植物对自然草木,古今愁绪遂成平行时空"(《谈艺录》)。诗人将抽象的时光流逝与具体的新柳抽枝相绾结,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最擅将生命体验物象化,此联可见愁思如柳,剪不断理还乱"(《迦陵论诗丛稿》)。

颈联"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暗含仕隐矛盾,傅璇琮先生指出:"'登龙''纳鸟'二典并用,显见诗人既向往龙门腾达,又渴慕林泉自由"(《唐代诗人丛考》)。尾联"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直追陶渊明《饮酒》真意,程千帆评此:"非真醉也,乃以醉眼观世,遂忘形骸,此等境界最是唐人高处"(《古诗考索》)。

通观全篇,周勋初先生总结道:"王公此诗骨气端翔,在初唐绮靡余风中独标清峻,上承庾信《小园赋》之隐微,下启张九龄《感遇》之雅正,诚为陈子昂'风骨说'之先声"(《唐诗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