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一水,自古为诗文渊薮。唐开元年间,宋之问溯流荆楚,见烟波浩渺而有此作。其时光照元年(710年),诗人历经宦海沉浮,贬谪途中过洞庭而作,笔下既涵天地气象,复寄身世之感。
是时大唐盛世,然朝堂暗流汹涌。之问曾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复位后遭贬泷州。北归途经洞庭,恰逢秋日,但见"地尽天水合",恍若《湘中记》所载"洞庭春水绿净,倒映云天"。其"初日当中涌"之句,暗合《水经注》"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的记载,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境,却更见苍茫。
诗中"张乐轩皇""征苗夏禹"等典,出自《庄子·天运》与《尚书·大禹谟》,遥想黄帝奏乐洞庭、大禹治水旧事。至若"楚臣悲落叶",显指屈原见洞庭秋色而赋《九章》,"尧女泣苍梧"则用舜帝二妃泪染斑竹传说。四句间跨越三千年,将神话、历史与个人漂泊交织。
末章"永言洗氛浊"暗喻政治清明之愿,然"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恰成反讽——诗人终未能如范蠡逍遥五湖。此作实以洞庭为镜,既映照"九江润""五岳图"的盛唐河山,亦折射出士人在辉煌时代中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