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2025年07月05日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之问

译文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被贬的臣子在北地承受严厉的责罚,原以为到了南方还能常常见面。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哪料到南方岔路如此之多,千山万水将我们分隔在不同的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如云飘摇雨点四散各自纷飞,海阔天长音信渐渐稀少。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处处山川都弥漫着瘴气瘟疫,自叹不知有几人能平安归去。

词语注释

瘴疠(zhàng lì):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毒气,也泛指瘟疫。
逐臣:被贬谪放逐的臣子。
严谴:严厉的责罚、贬谪。
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与杜审言、沈佺期等文人同遭贬谪,南行至端州驿(今广东肇庆)时,见友人题壁诗,触景生情而作此篇。

政治风云下的文士飘零
时值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朝廷清算"二张"党羽。宋之问因曾依附张易之,被贬泷州参军。杜审言流放峰州,沈佺期谪徙驩州,阎朝隐贬崖州,王无竞贬苏州。诸人皆当时诗坛俊彦,却在政治漩涡中同成"逐臣"。

瘴疠之地的精神共鸣
岭南在唐代被视为"魑魅之乡",《旧唐书》载其"炎瘴之地,毒疠盛行"。驿壁题诗成为贬谪文人特殊的交流方式,当宋之问看到杜审言等人墨迹时,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诗中"云摇雨散"既写岭南气象,亦喻政治风雨中的离散。

盛唐前夕的集体创伤
此诗作于盛唐前夕,呈现了诗人们从宫廷唱和到蛮荒跋涉的生存突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神龙诸子,贬谪诗皆带楚声,宋之问此篇尤见沉郁。"末句"自怜能得几人归"的诘问,竟成谶语——杜审言、王无竞终卒贬所,而宋之问虽北归,终在玄宗即位后被赐死。

(注:端州驿为唐代连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驿站,现存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中,仍可见宋之问《端州别袁侍郎》等题刻遗迹)

赏析

驿壁题诗处,往往镌刻着唐人最深邃的羁旅情思。宋之问这首端州驿题咏,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将逐客南荒的苍凉心境化作流动的云雨意象,在盛唐诗歌的星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光痕。

云雨翻飞中的生命漂泊
"云摇雨散各翻飞"堪称全篇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将政治风暴中的文人命运具象化",离散的云雨既是同贬友人各奔前程的写照,更暗喻着皇权恩威下的身不由己。那"摇"与"散"的动势,恰似《楚辞》中"猋远举兮云中"的变形,只是屈子的浪漫翱翔在此处已蜕变为无奈的飘零。

瘴疠山川里的空间囚笼
"千山万水"与"同瘴疠"构成精妙的空间辩证法。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特别激赏这种"以空间的辽阔反衬生存的逼仄"的手法——南中的层峦叠嶂本应展现山水之美,却因"瘴疠"的渗透全部异化为死亡的符码。这种地理书写承袭了《招魂》"南方不可以止些"的恐怖想象,又注入唐代贬谪文学特有的现实痛感。

音书断绝时的存在焦虑
"海阔天长音信稀"七字,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为"唐人最善状隔绝之态"。波涛与苍穹的永恒意象,反衬出人际音讯的脆弱易断。台湾学者吕正惠在《诗圣杜甫》中延伸解读道,这种通讯断绝带来的不仅是思念之苦,更是士人"脱离中央权力网络后的身份危机",所谓"自怜能得几人归"实则是对政治生命能否复苏的终极叩问。

初唐贬谪诗的范式突破
相较于沈佺期、杜审言同题作品的直抒胸臆,此诗在艺术上展现出更多层次。莫砺锋在《唐诗流变论》中强调,宋之问将个人遭遇提升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放逐体验",那些翻飞的云雨、险恶的山川,最终都结晶为"盛唐之音里最沉郁的和弦"。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更发现,这种将政治创伤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能力,正是唐诗超越时代的关键密码。

驿壁墨痕今已湮灭,但诗中那份"逐臣"的惶惑与诗人的超越,仍在千年后的读者心中激起回响。当我们的目光掠过"千山万水分乡县"的字句时,仿佛看见无数唐代文人的青衫背影,正在历史的风烟中渐行渐远。

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以逐客之笔写逐客之情,字字血泪,句句断肠。'云摇雨散'一联,状飘零如见,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宋之问此作,哀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千山万水'句,看似平直,实含无限悲辛,盖以山川之远衬别离之痛也。"
  • **施蛰存《唐诗百话》**云:"七言八句,句句用韵,此体最宜抒写郁结。'处处山川同瘴疠'七字,将岭南风物与宦游心境打成一片,笔力千钧。"
  • **马茂元《唐诗选》**点评:"结句'自怜能得几人归',以反诘收束全篇,使迁谪之悲、存殁之感,俱在言外。宋公早年诗作尚带六朝藻绘,此篇则洗尽铅华,纯以气格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