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与杜审言、沈佺期等文人同遭贬谪,南行至端州驿(今广东肇庆)时,见友人题壁诗,触景生情而作此篇。
政治风云下的文士飘零
时值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朝廷清算"二张"党羽。宋之问因曾依附张易之,被贬泷州参军。杜审言流放峰州,沈佺期谪徙驩州,阎朝隐贬崖州,王无竞贬苏州。诸人皆当时诗坛俊彦,却在政治漩涡中同成"逐臣"。
瘴疠之地的精神共鸣
岭南在唐代被视为"魑魅之乡",《旧唐书》载其"炎瘴之地,毒疠盛行"。驿壁题诗成为贬谪文人特殊的交流方式,当宋之问看到杜审言等人墨迹时,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诗中"云摇雨散"既写岭南气象,亦喻政治风雨中的离散。
盛唐前夕的集体创伤
此诗作于盛唐前夕,呈现了诗人们从宫廷唱和到蛮荒跋涉的生存突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神龙诸子,贬谪诗皆带楚声,宋之问此篇尤见沉郁。"末句"自怜能得几人归"的诘问,竟成谶语——杜审言、王无竞终卒贬所,而宋之问虽北归,终在玄宗即位后被赐死。
(注:端州驿为唐代连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驿站,现存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中,仍可见宋之问《端州别袁侍郎》等题刻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