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灵隐寺

2025年07月05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之问

译文

灵隐寺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飞来峰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灵隐寺如龙宫般幽静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登上楼阁可远眺海上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的怒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月中桂子仿佛飘落人间,奇异香气弥漫云霄之外。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攀着藤萝登上远处的古塔,剖开竹筒引取远山的清泉。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薄霜中花儿开得更加艳丽,浅冰里树叶依旧青翠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年少时便向往这奇异胜境,今日寻访得以洗涤尘世喧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期待踏上通往天台的山路,看我从容走过那险峻石桥。

词语注释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刳(kū)木:剖开木头制作引水器具
夙(sù)龄:早年,年少时
遐(xiá)异:远方的奇异景致
烦嚣(xiāo):尘世的烦扰喧嚣

创作背景

灵隐寺诗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少年成名的骆宾王因上书言事获罪,贬谪临海丞。正值壮年的诗人南行至杭州,于秋日参访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的灵隐古刹。此时古寺已历三百余载风雨,却因智永禅师驻锡而香火鼎盛。

地理意象

诗中"鹫岭"实指飞来峰,取释迦牟尼修行之灵鹫山典故;"龙宫"暗喻灵隐寺建筑群,彼时寺院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之谓。钱塘江潮与东海晨曦在此形成独特地理景观,诗人将自然造化与佛教圣境完美融合。

文学隐喻

"桂子月中落"典出《南部新书》,记载灵隐僧人称中秋夜见月宫桂子坠落;"天香"既指寺内旃檀佛像异香,又暗合《法华经》"天雨曼陀罗华"的佛国意象。诗人以双关笔法构建出人间净土。

精神寄托

末联"天台路""石桥"暗引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典故,反映诗人仕途失意后寻求精神超脱的心境。这种将佛教圣境与道教仙踪相糅合的写法,正是初唐佛道思想交融的典型体现。

艺术成就

此诗开创"以禅境入诗"的先河,比王维辋川诗作早半个世纪。其"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联,被后世赞为"十字尽东南形胜",苏轼"八月十八潮"之咏实肇始于此。

赏析

灵隐寺的禅意与壮美在诗句中如画卷般展开。首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以双重视角构建空间意象——印度灵鹫山的佛国圣境与钱塘龙宫的幽邃神秘相叠合,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将佛教圣地的庄严与江南山水的灵秀熔于一炉"。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联堪称诗眼。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其"气象雄浑,得天地壮美之神韵"。朝阳从海平面升起的磅礴,与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震撼,在"观""对"两个动词中形成时空对话。孙绍振教授解析此联时特别强调:"视觉的无限延伸(沧海日)与听觉的雷霆万钧(浙江潮)构成通感交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诗人笔锋转向细腻的嗅觉体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认为此处化用《酉阳杂俎》月中桂子传说,"将佛教香火之盛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境界"。桂香与梵香交织,实写寺中金桂飘香,虚写佛国妙香弥漫,形成"香道"的宗教隐喻。

登临过程更见禅趣。"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二句,《唐诗鉴赏辞典》点评其"以艰辛的肢体动作暗示修行之路"。清代学者纪昀特别激赏"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中蕴含的禅机:"草木逆时而荣,正是佛法不可思议之体现,与王维'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异曲同工。"

尾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将意境推向更高维度。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天台石桥典出《法华经》,诗人以凡躯欲度佛国危桥的意象,完成从山水审美到宗教体验的升华。"这种"游寺即修行"的写法,恰如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中所说:"将物理空间的攀登转化为精神层面的飞升。"

点评

灵隐寺一诗,如青莲出水,不染纤尘。宋人苏轼曾叹:"读之如登鹫岭而俯龙宫,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其首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十字写尽山寺气象,'郁'字见草木葱茏之态,'锁'字得幽邃空灵之神。"

颔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谓之:"气象雄浑,有吞吐大荒之概。较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别具一种飞动之美。"此二句果如王世贞所言:"使谢朓执笔,亦当掷砚而叹。"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联,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盛赞:"非食烟火人语。落笔时必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萦绕笔端。"其意境之超逸,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境。

尾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补注中评点:"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刘阮入天台之典,在此不作典故看,竟是诗人亲身要赴的仙境。"此般结法,正合严羽《沧浪诗话》"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谓。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清人纪晓岚批注《瀛奎律髓》时曾道:"宋之问以锦绣心肠绘方外之境,字字皆作金石声。'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十字,尤见其虽在尘世而心游太玄的诗人本色。"此评可谓切中肯綮,道尽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