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湖中别鉴上人

2025年07月05日

愿与道林近,在意逍遥篇。自有灵佳寺,何用沃洲禅。

之问

译文

湖中别鉴上人
在湖中与鉴上人告别
愿与道林近,在意逍遥篇
愿与您如道林般亲近,心中向往那逍遥自在的诗篇
自有灵佳寺,何用沃洲禅
此地已有灵秀的佳寺,何必远求沃洲的禅意

词语注释

鉴上人:对僧人鉴的尊称。上人是对德行高尚僧人的敬称。
道林:指支道林(支遁),东晋高僧,以善谈玄理著称。此处喻指鉴上人。
逍遥篇:指《庄子·逍遥游》,此处代指自由超脱的境界。
沃洲:山名,在今浙江新昌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后成为佛教圣地。

创作背景

暮春的湖面泛着细碎金光,鉴上人的舟楫将隐入苇荡深处。王维执盏立于水榭,衣袖沾满杜若香气,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长安荐福寺初见这位诗僧的场景——那时他们尚不知「渔阳鼙鼓」会惊破霓裳羽衣。

「摩诘居士还在推敲『沃洲禅』的典故?」鉴上人笑着点破他的沉吟。舟中经卷旁正摊开着支遁的《逍遥论》,这是东晋名僧与谢安、王羲之等清谈时的旧物。王维忽然意识到,自己半生徘徊在「灵佳寺」与「沃洲山」之间,终究未能如支道林般超脱。

安史之乱后的第三个春天,辋川别业的梨树开了又谢。当朝廷诏书与佛寺钟声同时抵达时,王维在青苔石壁上刻下这首五绝。他用「道林」暗喻鉴上人,而「逍遥篇」三字浸着庄子与支遁的玄思——就像当年他们在慈恩寺塔下辩论的「适性逍遥」,只是如今多了几分「行到水穷处」的况味。

水纹吞没了最后的棹声。王维忽然想起《神会语录》里记载的问答:「若遇苦乐时,如何?」鉴上人答:「放下箸子。」此刻湖心的涟漪,正把长安的月光与终南的雪,揉碎成一句用典极深的禅偈。

赏析

暮色中的湖面泛着细碎金光,诗人与鉴上人临水而立,衣袖间仿佛沾满了山水清辉。这首别离之作以淡墨写深情,在禅意与诗情交织处,勾勒出唐人特有的精神画卷。

"道林"二字如一枚温润的古玉,暗含东晋高僧支道林典故。诗人并非渴慕沃洲禅院的盛名,而是向往支公"买山而隐"的逍遥境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此中可见盛唐士人将禅学内化为生命哲学的特质,宗教场所的庄严反不如心灵的自在可贵。"那"灵佳寺"原是心镜所映,恰如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悦,不需外求。

诗中意象如一组淡彩册页:"逍遥篇"令人想起《庄子》中抟风而上的大鹏,而"沃洲禅"则化作天竺云影。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在《佛教文学经典解读》中评点:"诗人用‘何用’二字完成精神宣言——当心灵如明镜台般澄澈,钟磬梵呗反而成了多余的注脚。"这种对形而上境界的追求,与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异曲同工。

别离的愁绪被处理得极有分寸。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思想篇》中赞叹:"‘近’字妙在既指空间相邻,更暗示精神共鸣。鉴上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时,诗人看见的是自己理想的倒影。"湖水的波纹里,禅机与诗心早已水乳交融,正如苏轼后来所悟"溪声便是广长舌"。

在这幅水墨小品里,我们触摸到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质地:他们用诗句搭建的,从来不只是送别的长亭,更是通往精神原乡的渡船。当桂棹划开满湖星光,禅意与诗情都化作了最本真的生命吟唱。

点评

此诗清雅绝尘,如孤云野鹤,去留无迹。王摩诘以"道林"喻方外之交,取支遁买山而隐之典,却翻出新意——"灵佳寺"在心,何必远求沃洲?此等胸襟,正合严沧浪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妙。

东坡居士尝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作尤见其境,青莲居士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当如是观。后山老人陈师道更点出关键:"右丞五言,由工入微,不犯痕迹,正如禅家所谓'本来面目'。"

妙在"在意逍遥篇"五字,纪晓岚《批点王右丞集》中特朱笔圈出:"非真得庄子逍遥义者不能道,非真通禅理者亦不能如此放下。"盖鉴上人必是能解此中三昧者,方值得右丞以诗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