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水之畔,垂柳蘸波如碧烟浮动,诗人陈子昂独立长亭,望着天际渐远的孤帆,将满腹离思化入《送赵六贞固》的墨痕中。此诗约作于武周天授年间(690—692),正值诗人经历丧父之痛后重返洛阳之际。彼时朝堂风云诡谲,而赵贞固作为陈子昂的莫逆之交,即将赴任远方,二人在东郊践行时的场景,被永远定格在这幅诗意的画卷里。
诗中"目断南浦云"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典故,将洛阳郊野的送别场景升华为永恒的文学意象。那沉醉东风的柳色,既是实写唐代折柳送别的风习,又隐喻着诗人对友人如柳丝般缠绵的牵挂。史载赵贞固性刚直而擅星历,与陈子昂同属"方外十友"文人集团,二人常以诗酒论道。当"盈樽酒"映出两张忧时伤世的面容,那些曾许下的"白首同归"始愿,终在女皇临朝的政治寒流中,化作春风里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子昂此作虽承袭六朝送别诗的清丽辞藻,却在"怨别此何时"的诘问中注入初唐文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春芳已老而抱负未伸,樽酒未尽而斯人远行,最终落笔于"春风恋携手"的温存想象,恰似他在《感遇》诗中"幽独空林色"的孤高,总以柔婉之语包裹着嶙峋风骨。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这些错金镂彩的文字里,触摸到那个春天潮湿的柳枝,以及盛唐曙光降临前,文人心中明灭不定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