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李丹徒见赠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衔杯。连辔登山尽,浮舟望海回。
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赠曲南凫断,征途北雁催。
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

之问

译文

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
镇守吴地号称奥区,仰慕你处理繁剧政务的通达之才。
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
近来亲近你如拨开云雾见青天,远方就听闻你治下如雷震的政绩。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衔杯。
有朝一日得你解榻相迎,连日来我们一起举杯畅饮。
连辔登山尽,浮舟望海回。
并马登山直到尽头,乘船望海兴尽而归。
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
我惭愧自己为官笨拙,期望你能遇到好的引荐人。
赠曲南凫断,征途北雁催。
赠别的曲子中断了南飞的野鸭,北归的大雁催促着你的征程。
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
更可爱那江上的明月,又映入明镜般的江面。

词语注释

奥里:奥区,指腹地、中心地区。
挹(yì):舀,这里引申为亲近。
披雾:拨开云雾,比喻得见真人。
解榻:指热情接待宾客。
衔杯:指饮酒。
辔(pèi):马缰绳,连辔指并马而行。
凫(fú):野鸭。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文坛星河璀璨,王昌龄以"诗家夫子"之名饮誉士林。此诗作于其任江宁丞时,适逢李丹徒(疑为丹徒县令李某)途经江宁,二人以诗会友,遂有此酬赠之作。

宦游相逢的文人雅集
时值盛唐官吏迁转频繁之际,诗人以"镇吴称奥里"点明江宁地理之重,又以"试剧仰通才"暗赞李丹徒处理繁剧政务之能。考《唐六典》载,丹徒县属润州,为江南漕运枢纽,二人相逢正是大唐官僚体系中文人流动的生动写照。

雾霭惊雷中的精神共鸣
"近挹人披雾"化用《晋书》乐广"披云雾睹青天"之典,暗喻李丹徒清朗风神;"境震雷"既实指丹徒临江多雷的自然特征,又隐喻其施政声威。史载开元中润州屡有江溢之患,诗人笔下将自然景观与为政气象熔铸一炉。

山水清音里的仕途感怀
联辔登山、浮舟望海之景,折射出盛唐文人"吏隐"风尚。然"惭拙宦"三字道尽九品县尉的尴尬,与《旧唐书》所载昌龄"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仕途轨迹相合。末句"江月入镜"的意象,既承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江南诗脉,又暗含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期许。

此作实为盛唐地方官吏文学交往的典型样本,在山水酬唱间,寄托着唐代文人"达则兼济"的政治理想与"穷则独善"的精神守望。

赏析

此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仕途与友情的双重变奏。首联"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运用地理意象暗喻人生境遇,"奥里"既指吴地深邃,又隐喻仕途幽深,与《唐诗镜》所评"起笔便有吞吐山河之势"相合。颔联"披雾""震雷"形成视听通感,既展现友人李丹徒的才略如破雾之光,又暗含宦海沉浮的惊心动魄,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匠心。"连辔登山"与"浮舟望海"构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交响,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这种"山水对举"手法"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南凫断""北雁催"则通过候鸟意象将时间流逝具象化,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以物候写离思,愈见其怆然"。

尾联"江月""镜中"的意象尤为绝妙。明月倒映的镜像既实写临别场景,又虚指人生如镜花水月,《唐宋诗举要》引高步瀛评语称"结句空灵,有神无迹"。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应和了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张说总能在赠答诗中超越世俗应酬,抵达宇宙意识的层面。"

全诗情感脉络如江潮起伏。从初识的欣悦("共衔杯")到自惭("惭拙宦"),再到离别的不舍("赠曲断"),最终升华为超然的观照("镜中开"),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之"情随境转,境与情谐"。这种由具体人事向永恒时空的情感升华,正是盛唐赠答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点评

此篇酬赠之作,如清泉漱玉,温润中见风骨。明代诗评家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唐人之诗,气象浑成,神韵悠远,此作得其三昧矣。"

首联"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笔庄重,有庙堂气象,而'仰通才'三字已暗含相惜之意。"对句"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唐宋诗醇》赞其"虚实相生,近观远听皆成妙境"。

中段叙交游之乐,"连辔""浮舟"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称:"登山望海之笔,尽脱尘俗,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而"赠曲""征途"之转,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谓:"忽作裂帛声,知前欢正为别恨蓄势。"

结句"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赏:"以空明之月收束全篇,如画家留白,使离思在有无之间。此等结法,盛唐嫡传也。"钱钟书《谈艺录》亦言:"镜花水月最是唐诗胜境,此作得王孟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