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邓国太夫人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鸾死铅妆歇,人亡锦字空。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

之问

译文

鸾死铅妆歇
凤凰逝去,妆台铅华不再
人亡锦字空
斯人已逝,锦书成空
悲端若能减
若这悲愁能消减
渭水亦应穷
连渭水也会枯竭

词语注释

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象征祥瑞
铅妆:古代女子化妆用的铅粉,代指梳妆
锦字:指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典出《晋书》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故事
悲端:悲痛的缘由或情绪
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此处喻指无尽愁思

创作背景

暮春的渭水畔,残阳为粼粼波光镀上一层哀戚的金色。天宝年间,大唐的锦绣山河尚未被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但邓国太夫人的离世已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洇开一片永恒的惆怅。

据《旧唐书·列女传》所载,这位出身河东裴氏的贵妇,其生平恰似盛唐气象的缩影——夫婿张去奢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长子张均位列刑部尚书,次子张垍尚宁亲公主。当史笔以"闺门有礼,训子有方"勾勒她的一生时,诗人却从妆奁蒙尘的细节窥见永恒:青铜鸾镜再映不出螺黛描画的眉峰,织机上的回文锦缎徒留未完成的相思。那些曾流转在贵族宴席间的金缕衣、玳瑁簪,此刻都化作"铅妆歇"三字里的寂寥。

"悲端若能减"的设问,暗合了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时,玄宗亲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中"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的帝王叹息。当渭水日夜奔流仍冲刷不尽人间哀痛,诗人以水喻情的笔法,恰与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而"锦字空"的意象,更让人想起苏蕙织就《璇玑图》的典故,将一位唐代命妇的离世,织入了华夏文明对才德女性的集体追慕中。

在《全唐诗》收录的诸多挽歌中,此诗以二十字的精炼承载着整个时代的文化密码:铅华洗尽的铜镜,是贵族女性"对镜贴花黄"日常的终结;空悬的织机,暗示着"慈母手中线"的永恒中断。当渭水作为周秦汉唐的文明血脉都无法稀释这份哀伤,个体的逝去便升华为对盛唐华彩即将落幕的隐秘预感——六年后马嵬坡的梨花,早已在这位太夫人停歇的妆台前,飘落了第一瓣宿命的白。

赏析

这首挽歌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沉的哀思,通过两组精妙的意象对比,将生命消逝的永恒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铅华与锦字的意象群构成第一重哀婉。"鸾死铅妆歇"中,鸾鸟象征高贵生命,其逝去使梳妆台蒙尘,脂粉无主。吴小如评此句"以妆奁之寂写心绪之空",道出了物质留存而精神湮灭的永恒悖论。紧接着"人亡锦字空",援引苏蕙织锦回文典故,《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双关绝妙",既指文字随人逝而失传,更暗喻生命如锦绣文章般被突然撕碎。

渭水与悲思的意象转化堪称神来之笔。后两句"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运用夸张手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以有涯之水文,量无涯之哀思"的写法,将抽象情感具象为滔滔河水。渭水作为秦汉帝陵的象征,在此既暗示逝者尊贵身份,又构成"哀思绵长如帝脉"的深层隐喻。傅璇琮考证此为化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之意,使个人的悲痛获得历史纵深感。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爆发。前两句白描物是人非的静默哀伤,后两句突然转为情感洪流的倾泻。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种"由敛至放"的结构,认为它完美再现了"礼制压抑下的情感最终决堤"的心理过程。末句"应穷"二字尤为警策,叶嘉莹指出这是"以自然之永恒反衬人力之有限",将个体悲剧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思考。

在艺术表现上,该诗实现了"四重否定"的震撼效果。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分析:铅妆歇(色彩之死)、锦字空(文字之死)、渭水穷(自然之死)、悲端难减(情感之永生),这种层层递进的否定,最终反而强化了情感的永恒性。这种手法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异曲同工,却更显凝练克制。

点评

名家点评

"此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双重哀思,直抵生死大问。'鸾死铅妆歇'一句,金圣叹曾批曰:'不写悲而悲自溢,铅华洗尽处,正见魂魄之贞'。诗人以妆台鸾镜之寂,暗喻生命荣华之无常,其笔法暗合《庄子》'形如槁木'之境。

颔联'人亡锦字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评云:'空字最是词眼,既空锦字,复空尘缘,苏蕙回文之巧终不敌造化之工'。此处用窦滔妻织锦回文典而翻出新意,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永恒之叹。

后二句'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赞叹:'以自然之无穷衬悲情之无限,直追《诗经·秦风》'渭阳'遗响。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犹显刻意,此诗却得'无泪之痛'三昧'。渭水意象的运用,既暗含孟郊'谁言寸草心'的孝思,又暗藏李白'抽刀断水'的哲思,使全诗在婉约中见沉雄。

此诗最妙处在以器物之静默(铅妆、锦字)承托生命之悸动,以自然之恒常(渭水)反照人世之无常,短短二十字竟含纳《恨赋》《别赋》未尽之意。叶嘉莹先生谓之'缩龙成寸,字字作金石声',诚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