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陆浑山庄

2025年07月05日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之问

译文

归来物外情
归来后超脱尘世的情怀
负杖阅岩耕
拄着手杖观看山岩边的耕作
源水看花入
沿着溪水欣赏着落花漂入
幽林采药行
在幽静的树林中采药漫步
野人相问姓
山野之人互相询问姓氏
山鸟自呼名
山中的鸟儿自呼其名
去去独吾乐
远离尘嚣,独享我的快乐
无然愧此生
不必为此生感到愧疚

词语注释

物外:超脱于世俗之外。
负杖:拄着手杖。负,此处意为“拄着”。
岩耕:在山岩边耕种。
野人:山野之人,指隐居或乡野之人。
无然:不要这样。然,这样。

创作背景

陆浑山庄的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而获罪,被贬泷州参军。后逃归洛阳,隐居陆浑山。此诗便作于这一时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和对山林隐逸的向往。

陆浑山位于洛阳西南,伊水之滨,山色空蒙,林泉清幽。宋之问在此筑有别业,远离朝堂纷争,终日与岩耕野老为伴,看花采药,听山鸟啼鸣。诗中"归来物外情"一句,正道出他脱离尘网、回归自然的解脱之感。"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的闲适,与昔日"近乡情更怯"的惶惑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的唐王朝虽正值开元盛世,但宫廷斗争从未停歇。宋之问历经武后、中宗两朝政治漩涡,最终选择在陆浑山的烟霞中寻求慰藉。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他终究难逃政治清算,被赐死桂州。这首《陆浑山庄》便成了他生命末期的一曲清音,犹如山间薄雾,短暂却澄澈。

"去去独吾乐"的独白里,藏着盛唐文人特有的矛盾: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向往林泉高致。而历史留给宋之问的,终究是一声长叹,半山烟雨。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生活为题材,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桃源之境。首联"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中,"物外情"三字奠定全篇基调,《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是"对世俗价值的彻底超越",而"负杖"意象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暗示着诗人与先贤的精神共鸣。

颔联"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运用流动的视觉构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两句"将山水画'三远法'融入诗歌","看花入"的倒装句式让读者随花瓣漂入溪源,"采药行"则暗用伯夷叔齐采薇典故,赋予隐逸生活以高洁品格。野人问姓、山鸟呼名的颈联,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得天然之趣",山鸟的拟人化处理尤其精妙,学者傅璇琮考证这与《诗经·小雅》"嘤其鸣矣"存在互文关系。

尾联"去去独吾乐"的叠字运用,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分析其"形成时空上的纵深感",而"无然愧此生"的结句,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陈尚君解读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终极确认"。全诗通过岩耕、源水、幽林等意象的有机组合,配合"看""采""问""呼"等动词的连续运用,在动静相生中完成对隐逸之乐的立体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野人""山鸟"的对话设计,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认为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则指出,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上承谢灵运山水诗传统,下启王维辋川系列"。全诗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最终达到"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至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的《陆浑山庄》以简淡之笔勾勒出隐逸生活的至美境界,如"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天然画卷,不着一色而青翠自生,此摩诘独得之妙。"野老山鸟的问答,更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盛赞为"物我两忘,直抵陶令'采菊东篱'之境"。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特别激赏尾联:"『去去独吾乐』五字,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化入诗中,如清泉漱石,泠然有声。"而近代学者顾随在《驼庵诗话》中的解读尤为深邃:"宋之问此作最动人处,在『无然愧此生』的坦荡。非真隐者不能道,非彻悟者不敢言,与王维《终南别业》『胜事空自知』异曲同工,皆得魏晋风骨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