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雨从箕山来

2025年07月05日

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晴明西峰日,绿缛南溪树。
此时客精庐,幸蒙真僧顾。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
意得两契如,言尽共忘喻。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
向夕闻天香,淹留不能去。

之问

译文

雨从箕山来
雨从箕山倾泻而来
倏与飘风度
转瞬间与飘风共舞
晴明西峰日
西峰晴日朗照
绿缛南溪树
南溪绿树葱郁如锦绣
此时客精庐
此时客居精舍
幸蒙真僧顾
幸得高僧垂顾
深入清净理
共参清净妙理
妙断往来趣
顿悟往来真趣
意得两契如
心意相通两相契
言尽共忘喻
言诠俱忘妙难喻
观花寂不动
静观花木本寂然
闻鸟悬可悟
鸟鸣声中得玄悟
向夕闻天香
暮色中闻天界香
淹留不能去
流连忘返不愿归

词语注释

箕山(jī shān):传说中许由隐居之地,此处泛指仙山
倏(shū):忽然,极快的样子
缛(rù):繁密的彩饰,此处形容树木葱郁
精庐:佛寺的雅称,指僧人清修之所
真僧:得道高僧
天香:佛教用语,指天上妙香,亦指檀香等供佛香气
淹留:长久停留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宋之问登临嵩山箕山,适逢山雨骤至,遂于精舍遇高僧论道,有感而作此诗。是时诗人历经宦海浮沉,正处"罢考功员外郎"的人生低谷,箕山烟雨恰与其心境暗合。

历史渊源

箕山为许由洗耳之地,上古隐逸文化圣地。诗中"真僧"暗喻伯夷、叔齐采薇之节,与诗人"幸蒙真僧顾"的际遇形成时空叠印。据《元和郡县志》载,嵩山一带佛寺林立,天宝年间共有僧院十二所,为文人禅修胜地。

艺术构思

前四句以蒙太奇手法剪辑雨霁风光:"倏与"二字化用《庄子》"飘风骤雨"意象,而"绿缛南溪"暗合谢灵运"春晚绿野秀"句法。中段论道场景承接王维《过香积寺》"安禅制毒龙"之禅趣,"妙断往来趣"典出《维摩诘经》"不二法门"。

精神旨归

尾联"天香"语带双关,既指佛寺檀香,又喻《法华经》"天雨曼陀罗华"的顿悟境界。全诗以雨为缘起,完成从"观物"到"观心"的转化,体现盛唐山水诗"即景即理"的典型特征。宋人《唐诗品汇》评此诗:"得辋川之清幽,具太白之飘逸。"

赏析

《雨从箕山来》以简澹空灵的笔触,构建出禅意与自然交融的意境。开篇"雨从箕山来"四句,被清代学者黄生誉为"以画家没骨法写雨景"(《唐诗摘钞》),骤雨与晴光在空间的对峙中,形成"绿缛南溪树"的鲜润意象,这种色彩碰撞被王夫之评为"得陶谢之髓"(《唐诗评选》)。

诗中"客精庐"至"妙断往来趣"的转折,暗合皎然《诗式》"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创作论。真僧的"顾"并非世俗寒暄,而是禅宗"直指人心"的契机,学者葛兆光指出此处"清净理"实为"南宗禅'即心即佛'的文学投射"(《唐诗选注》)。"意得两契如"的体悟状态,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云"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化境。

后四句的感官体验极具禅趣。"观花寂不动"化用《涅槃经》"诸法无动静"的典故,而"闻鸟悬可悟"暗含百丈怀海"闻声悟道"的公案。台湾学者萧丽华认为此联"将听觉视觉皆转化为悟道的媒介"(《唐代诗歌与禅学》)。末句"天香"意象双关,既指《维摩诘经》中的"天华香",又暗喻佛法真谛,这种"物我双泯"的境界,被日本学者入谷仙介称为"盛唐山水诗禅化的典型范式"(《王维研究》)。

全诗以雨起,以香终,在动静相生的自然图景中完成"渐悟—顿悟—彻悟"的精神旅程。正如钱钟书所言:"不著一字而风流自见,此盛唐人之独绝也"(《谈艺录》),诗人将禅家"不立文字"的玄思,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意存在。

点评

此诗如空山新雨,泠然涤尘,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其"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正可移论此作。诗中"倏与飘风度"五字,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盛赞为"化工之笔,夺天地清灵之气"。

明人胡应麟《诗薮》独赏其禅境:"『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十字,直抵一部《楞严》真谛。"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谓其结句"向夕闻天香"云云,"悠然神远,王孟一派,此其滥觞"。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界时曾言:"『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此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更指出此诗"通篇不着一『雨』字,而雨意氤氲于楮墨之外",可谓深得含蓄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