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宋之问登临嵩山箕山,适逢山雨骤至,遂于精舍遇高僧论道,有感而作此诗。是时诗人历经宦海浮沉,正处"罢考功员外郎"的人生低谷,箕山烟雨恰与其心境暗合。
历史渊源
箕山为许由洗耳之地,上古隐逸文化圣地。诗中"真僧"暗喻伯夷、叔齐采薇之节,与诗人"幸蒙真僧顾"的际遇形成时空叠印。据《元和郡县志》载,嵩山一带佛寺林立,天宝年间共有僧院十二所,为文人禅修胜地。
艺术构思
前四句以蒙太奇手法剪辑雨霁风光:"倏与"二字化用《庄子》"飘风骤雨"意象,而"绿缛南溪"暗合谢灵运"春晚绿野秀"句法。中段论道场景承接王维《过香积寺》"安禅制毒龙"之禅趣,"妙断往来趣"典出《维摩诘经》"不二法门"。
精神旨归
尾联"天香"语带双关,既指佛寺檀香,又喻《法华经》"天雨曼陀罗华"的顿悟境界。全诗以雨为缘起,完成从"观物"到"观心"的转化,体现盛唐山水诗"即景即理"的典型特征。宋人《唐诗品汇》评此诗:"得辋川之清幽,具太白之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