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会稽山深处,青翠掩映的云门寺静立于若耶溪畔。唐天宝三载(744年),三十三岁的秦系踏着谢灵运曾走过的樵径来此寻幽。这位后来被称作"东海钓客"的处士,此刻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科举落第后的他,选择以山水疗愈仕途创伤。
竹影婆娑的溪岸曲折蜿蜒,诗人乘着鹢首小舟缓缓前行。当鎏金鸱吻从绿筱间隙浮现时,始建于晋代的青莲宫(云门寺别称)正沐浴在佛香氤氲中。这座曾庇护王羲之避暑、智永习字的古刹,此刻以"天香满壑,夜梵空山"的禅境抚慰着失意文人。晚风掠过千年杉木,潭月碎作满池琼瑶,六朝谢客(谢灵运)开山剡中的往事忽然变得真切可循。
在"谷鸟初啼,源桃未红"的破晓时分,诗人与寺僧对坐论道。当听闻支遁放鹤、葛洪炼丹的传说时,那些"凤归鹿化"的仙踪道迹,与现实中"郑州樵路,阿岩古井"的地理坐标奇妙交融。这场宿寺体验最终凝结成二十行五言,既延续了盛唐山水诗"清幽玄远"的美学传统,又暗含了"永夜不寐"的仕隐矛盾——正如三年后他将作出的决定:隐居剡溪,成为大唐最著名的白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