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宿云门寺

2025年07月05日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之问

译文

宿云门寺
夜宿云门寺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
云门山在若耶溪旁,乘着小舟才寻到这条路
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沿着翠竹掩映的河岸蜿蜒前行,终于抵达青莲佛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
佛香弥漫整座山谷,夜诵经声使前山更显空寂
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月光在潭面轻轻荡漾,冷风掠过杉树沙沙作响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
此处多有隐逸高人,可惜旧友已不能同游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想起凤凰台隐士的风骨,听闻仙人骑鹿飞升的传说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
樵夫小径通向郑州北,山泉井眼藏在东边岩壁
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长夜漫漫难以入眠,晨光忽然染绿山林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
山谷雏鸟鸣声犹带生涩,溪边桃花还未绽红
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期待暮春时节重游,定要登上山林最高处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或许能追随谢灵运足迹,开辟通往剡中的山路

词语注释

泛鹢(yì):古代画有鹢鸟的船,此处指小舟
夤(yín)缘:沿着、循着
绿筱(xiǎo):绿色小竹
夜梵(fàn):夜间诵经声
飗飗(liú):风声
嘉遁:指隐士
处士:隐居不仕的人
曙华:晨光
谢客:指谢灵运,南朝山水诗人
剡(shàn)中:今浙江嵊州一带

创作背景

暮春的会稽山深处,青翠掩映的云门寺静立于若耶溪畔。唐天宝三载(744年),三十三岁的秦系踏着谢灵运曾走过的樵径来此寻幽。这位后来被称作"东海钓客"的处士,此刻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科举落第后的他,选择以山水疗愈仕途创伤。

竹影婆娑的溪岸曲折蜿蜒,诗人乘着鹢首小舟缓缓前行。当鎏金鸱吻从绿筱间隙浮现时,始建于晋代的青莲宫(云门寺别称)正沐浴在佛香氤氲中。这座曾庇护王羲之避暑、智永习字的古刹,此刻以"天香满壑,夜梵空山"的禅境抚慰着失意文人。晚风掠过千年杉木,潭月碎作满池琼瑶,六朝谢客(谢灵运)开山剡中的往事忽然变得真切可循。

在"谷鸟初啼,源桃未红"的破晓时分,诗人与寺僧对坐论道。当听闻支遁放鹤、葛洪炼丹的传说时,那些"凤归鹿化"的仙踪道迹,与现实中"郑州樵路,阿岩古井"的地理坐标奇妙交融。这场宿寺体验最终凝结成二十行五言,既延续了盛唐山水诗"清幽玄远"的美学传统,又暗含了"永夜不寐"的仕隐矛盾——正如三年后他将作出的决定:隐居剡溪,成为大唐最著名的白衣诗人。

赏析

暮色中的云门寺,被诗人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层层铺展。绿竹掩映的溪岸("夤缘绿筱岸")与佛寺的青莲意象("青莲宫")形成色彩与禅意的双重奏,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青莲'既是实写寺周景物,又暗喻佛法清净,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妙。"

夜梵声在空山回荡("夜梵前山空"),这一动一静的对比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以声音写寂静的典范",月光在潭面碎成涟漪("漾漾潭际月"),而山风掠过杉林的簌簌声("飗飗杉上风")则被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解为"将听觉视觉通感交融,构建出立体的禅境空间"。这种空灵意境,恰如蒋寅在《大历诗风》中指出的:"大历诗人特有的将禅悟化入自然描写的艺术自觉。"

诗人用"凤归""鹿化"的典故(出自《列仙传》),在周勋初《唐诗大辞典》看来是"将隐逸之思与求仙之念交织",而"永夜岂云寐"的失眠体验,被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阐释为"表面写长夜难眠,实则暗示对尘世的疏离感"。黎明时忽然绽放的曙光("曙华忽葱茏"),在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里被解读为"顿悟式的光明意象"。

末句"开山投剡中"化用谢灵运伐木开径的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其"以历史纵深强化归隐决心的艺术处理"。整首诗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总结的:"将山水形胜与方外之思熔铸为晶莹的诗句,代表了大历时期精工典雅的审美取向。"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清幽之趣,溢于楮墨。'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十字,尤得象外之致。摩诘(王维)五律,每于空寂处见生机,此篇正复如是。"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诗薮》评曰:"天机自流,如'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二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右丞(王维)晚年诗格,愈朴愈真,愈淡愈远。"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许结句:"'庶几踪谢客'一结,遥应起笔青莲宫之语,将山水清音与方外幽怀打成一片。昔人谓王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作可当之无愧。"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其中时空处理:"'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以刹那见永恒,较之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更富禅家顿悟意味。摩诘善用光影明暗之变,于此尤见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