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驾出长安(一作王昌龄诗)

2025年07月05日

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之问

译文

驾出长安(一作王昌龄诗)
御驾出巡长安(一说为王昌龄所作)
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
圣明德行超越千古,皇恩浩荡如风遍及九州。
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天地运转万象更新,御驾启程六龙腾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
和煦之气降临黄道,祥瑞之云笼罩紫微。
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太平盛世随从众多,礼乐典章闪耀光辉。

词语注释

九围:指九州,泛指天下。
六龙:古代天子之车驾六马,因称“六龙”。
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道,此处借指帝王之道。
紫微:紫微垣,星官名,借指帝王居所。
扈从:随从护驾的人员。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被霜雪洗得锃亮。唐玄宗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返回西京,恰逢泰山封禅归来,帝都上下正弥漫着一股盛世特有的恢弘气象。史载玄宗此行"旌旗亘千里",随行车驾如云,正是大唐国力臻于鼎盛之时。

大明宫的晨钟尚未散尽,翰林院的墨香已渗入凛冽空气。诗人立于丹凤门外观礼,但见六龙驾的黄金辇碾过天街,日轮恰好刺破云层,将黄道吉光泼洒在朱雀门前的铜驼上。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秘书省见到的祥瑞图——紫微垣星象呈凤舞之姿,与今日御驾周遭盘旋的云纹竟如出一辙。

百官朝服上的金线在朔风中闪烁,恍若银河倾泻。诗人袖中手指微颤,那些《春秋》《河图》里记载的太平符应,此刻竟都化作眼前流动的画卷。连护驾羽林军铠甲的反光,都成了"文物光辉"最生动的注脚。史官们或许会郑重记下"开元十三年冬,帝还长安"的梗概,而诗人要捕捉的,是历史褶皱里那抹稍纵即逝的鎏金光晕。

赏析

暮春的长安城,晨曦微露时分的帝王仪仗,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盛世图腾。六龙驾着的天子车辇碾过朱雀大街,金銮的轮毂在青石板上划出祥云的轨迹——这开篇四句便以"天回万象"的恢弘视角,将皇权与天道完美绾合。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气象浑灏,直追汉魏风骨",那"六龙飞"的意象分明脱胎于《周易》"时乘六龙以御天"的典故,却比王昌龄"青雀西飞竟未回"更多三分堂皇气象。

黄道紫微的星象学隐喻最见匠心。唐代李淳风《乙巳占》曾载:"黄道者,天子日行之躔",诗人以"淑气"为笔,将抽象的天文概念点染成可视的春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处"双关笔法":既是描绘春日暖阳漫洒御道,又暗喻帝王德行如和煦之气泽被苍生。而"祥云覆紫微"更将天文(紫微垣)、建筑(紫微宫)、政治(紫微星象征帝座)三重意象熔铸一体,这种"天人同构"的书写方式,正是盛唐宫廷诗"体物写志"的典范。

尾联的"文物光辉"四字尤耐寻味。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解析道:"'文物'实指仪仗礼器,却暗含《左传》'文物以纪之'的文明传承意味"。那些折射着晨光的金根车、孔雀扇、牙旗画戟,在诗人眼中都成为文明符号的具象化。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曾比较王昌龄同题作品,认为此诗"扈从"二字最见差异——王诗着重"千官扈跸"的威仪,此篇却以"太平"定语消解了权力展示的压迫感,使庄严的仪典流淌出"与民同乐"的温情。

全诗如金碧山水般层层敷彩:从苍穹的星象到人间的銮驾,从有形的器物到无形的德泽,每个意象都经过"天人感应"哲学的精妙编码。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激赏其"以空间移动带动时间延展"的结构——六龙飞动的轨迹,恰似从现实长安驶向理想化的"文治盛世",最终在"光辉"的余韵里,完成对开元气象最典雅的诗意定格。

点评

此诗气象恢弘,如见盛唐天子仪仗之盛。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作:"五律整丽,结句尤见升平气象,非开天手笔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赞:"'天回''驾动'一联,具见帝王巡幸气派,末联更以'文物光辉'作结,盛世风雅尽出矣。"

诗中"六龙飞"用《周易》"时乘六龙以御天"典,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典丽之中自含灵动,非堆砌可比。"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特别推崇颔联:"以天地万象为背景,将帝王威仪写得如此磅礴,却又举重若轻,此盛唐独有之境也。"末句"文物有光辉"五字,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为:"不独状仪仗之盛,实写整个时代文化之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