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函谷关

2025年07月05日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之问

译文

函谷关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
得道高人能辨识仙家风范,祥云与丹霞之光在远处郁郁葱葱。
灵迹才辞周柱下,
仙人的踪迹刚刚离开周朝的柱下(指老子曾为周朝柱下史),
祥氛已入函关中。
吉祥的气息已弥漫至函谷关内。
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若非在紫气缭绕的高台等候,怎能在青华观中得遇仙缘?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渴望寻访骑着青牛的老子,求得仙家宝箓;甘愿跟随仙鹤的车驾,遨游于琼瑶般的天空。

词语注释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得道高人。
瑞霭(ruì ǎi):吉祥的云气。
丹光:道家所说的红光,象征仙气或祥瑞。
郁葱:形容繁盛、浓郁的样子。
灵迹:仙人的踪迹。
紫气:祥瑞的光气,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时有紫气东来。
青华观:道教宫观名,象征仙境。
宝箓(bǎo lù):道教的符箓,象征仙家秘籍。
鹤驾:仙人的车驾,传说仙人常乘鹤而行。
瑶空:美玉般的天空,指仙境。

创作背景

函谷紫气:一首唐韵仙踪的时空叠影

暮色中的函谷关正吞吐着秦陇的烟霞,青牛蹄印深嵌在《道德经》的竹简纹路里。当诗人提笔写下"灵迹才辞周柱下"时,函谷关的夯土城墙仍在风中传递着老聃西去的传说——那是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的深秋,守关令尹喜望见紫色云气聚拢成三万文字,在漫漶的甲骨文时代劈开一道澄明的光。

"祥氛已入函关中"的笔触并非虚设。唐开元年间(713-741),玄宗在关前立"老子故宅碑",将青牛经过的隘口化作丹台。诗人所见"瑞霭丹光",实为道观金顶反射的夕照,与《史记·老子列传》中"紫气东来"的记载在琉璃瓦上交融。彼时道教被奉为国教,函谷关的夯土层里,周朝的甲骨、汉代的五铢钱与唐代的鎏金铜符正在完成某种神秘的叠压。

"紫气台"与"青华观"的对应暗藏玄机。《太平广记》载天宝七年(748年)关令尹喜真君祠落成时,玄宗亲赐"灵符"二字。诗人以"不从...何得..."的设问句式,将时空折叠——仿佛只要拒绝台端的守候,就会错过整个盛唐的仙缘。这种错位感恰似函谷古道上的车辙,既有秦代战车的凹痕,又叠着唐代遣唐使的驴蹄印记。

末联"乘牛求宝箓"的意象,在敦煌残卷《老子化胡经》中可寻得原型。但诗人真正想说的,或许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那场著名的玄元皇帝显圣事件:当函谷关的桃林塞绽放出七彩光芒时,整个帝国的诗人都在寻找那只驮着《道德经》的青牛,而它早已遁入《霓裳羽衣曲》的仙音里,只留下关楼檐角的风铃,与瑶池鹤唳遥相呼应。

赏析

函谷关在诗人笔下化作仙凡交界的灵境,丹光瑞霭的意象群构建出超脱尘世的瑰丽图景。"郁葱"二字不仅描摹关山葱茏的实景,更暗合《列仙传》中"紫气东来"的典故,将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符号。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诗以"灵迹""祥氛"的流动轨迹,完成从历史空间(周柱)到神话空间(瑶空)的审美跨越。

诗中"紫气台""青华观"的工对堪称妙笔,既暗喻老子过函谷的传说,又以道观建筑为锚点,构建虚实相生的叙事框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类处理:"使典如盐着水,观物取象而神理自具"。诗人不直写关隘险峻,却以"乘牛""鹤驾"的仙家意象,将军事要塞转化为精神渡口。

末句"愿随鹤驾遍瑶空"的抒情极具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鉴赏辞典》评此:"以凡躯追慕仙踪的仰望姿态,完成对生命局限的诗意超越"。全诗通过云气、光色、仙禽的层叠渲染,使函谷关成为连接尘世与永恒的隐喻性存在,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豪情。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诗写函谷关仙踪道迹,瑞霭丹光间自有一番超然境界。首联"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二句,以空灵之笔写仙家气象,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钱钟书先生论诗重"理趣",谓:"诗中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此诗颈联"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暗用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典故,却不着痕迹,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的妙境。

叶嘉莹评此诗云:"诗人将道教传说与眼前实景交融,'灵迹''祥氛'虚处传神,'紫气''青华'实处生辉,虚实相生处正是唐人七律精髓。"末联"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朱光潜谓之"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此乃诗家三昧"。

苏东坡尝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篇咏函谷关而不拘泥关塞形胜,专从仙道着墨,可谓得"离形得似"(司空图语)之真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唐代道教诗往往在缥缈仙境中寄托现世情怀,此诗'愿随鹤驾'之语,实含超越尘俗之思,与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同一机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