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2025年07月05日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
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
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

宋璟

译文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恭和圣上与两位宰相及众官员同游乐游园宴饮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
陪侍饮宴直至酒会结束,蒙受恩泽继续这美好的游赏。
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
头顶苍天心怀感激,所选之地更是绝佳。
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
北望可见皇宫双阙,南边能赏一座小山。
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
曲江新涨的春水温暖,上苑里繁花似锦。
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
悠扬的韶乐频频奏响,华美的丝帛处处可见。
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
醉归时挤满田间小路,荣耀之气连接车马衣冠。

词语注释

酺会(pú huì):古代指君臣同乐的宴会。
祗(zhī):恭敬。
亹亹(wěi wěi):形容音乐或言辞连续不断。
戋戋(jiān jiān):形容众多、堆积的样子。
贲帛(bēn bó):华丽的丝织品。
畛陌(zhěn mò):田间小路。
轩裘(xuān qiú):指达官贵人的车马和皮衣,象征富贵。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一个春日,唐玄宗于长安曲江畔赐宴群臣,这场融合了政治雅意与诗酒风流的乐游园宴,遂成盛唐气象的绝佳注脚。据《旧唐书》记载,玄宗常于花朝月夕"赐宰臣及百官宴赏",此次宴集正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之际,二相张说、源乾曜与文武百官奉诏赴宴,宴席间君臣唱和之作,恰似一面菱花镜,映照出开元年间特有的政治清明与文化辉煌。

曲江春水新涨,皇家上苑杂花如绣,诗人以"戴天惟庆幸"起笔,将天子恩泽比作穹庐覆载,而"选地即殊尤"暗合《长安志》所载曲江"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的地理殊胜。新溜暖波与稠密杂花的对仗间,可见张九龄"曲江新霁"的遗韵,更透露出这场宴游超越寻常巡幸的深意——玄宗效法太宗"与群臣共乐"的治国理念,在丝竹亹亹(wěi)与帛戋戋(jiān)的赏赐中,实现着《礼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政治理想。

当醉归的车马填满阡陌,百官轩裘相接的盛况里,分明回荡着《诗经·鹿鸣》的古老回响。这场融合了诗道与治道的宴集,不仅成就了"荣耀接轩裘"的仕宦图景,更在千年文脉中,定格为盛唐文人"愿奉圣情欢"的理想政治范式。

赏析

这首诗以君臣共宴乐游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典雅的颂美之辞,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同时隐含着诗人对皇恩浩荡的感念之情。

意象营造
诗中"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二句尤为精妙,以"暖溜"暗喻春水初融的灵动,用"杂花"勾勒百花竞放的繁茂。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评此联"得春物之神韵",暖字化触觉为视觉,稠字将空间感转化为密度感,形成多维度的春日画卷。而"戴天惟庆幸"借用《左传》"戴天履地"典故,将皇恩比拟为覆载万物的苍穹,体现典型的儒家天人感应思想。

情感表达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首联"侍饮""承恩"直陈荣宠之喜;颔联"庆幸""殊尤"升华出敬畏之心;至尾联"醉归填畛陌"则巧妙将宫廷盛宴的辉煌延伸至都城街巷。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末句以市井繁华映衬天家恩泽,得颂圣体之正而不流于谀",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辐射,正符合《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审美理想。

艺术特色
诗中"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采用叠字对仗,亹亹状音乐之绵延,戋戋摹赏赐之丰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联"双声叠韵间见错出,如闻钟磬余响",体现了盛唐应制诗"雅颂得体"的特征。而"北向祗双阙"的方位描写,暗合《周礼》"面朝后市"的都城建制,使空间叙事具有深厚的礼制内涵。

历史语境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时期常在曲江赐宴群臣,这种"君君臣臣,共乐升平"的场景,在本诗中转化为"荣耀接轩裘"的集体记忆。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该诗的价值在于"用精微的文学语言记录了开元盛世的仪式性景观",其艺术成就正在于把政治仪式提升为审美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乃盛唐气象之典范,张说以宰相之笔绘君王游宴之乐,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燕许大手笔,藻思经纬间,犹见贞观遗风。"尤其"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二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曰:"典重高华,将人臣荣遇写得如沐天恩,却无谄媚之态。"

"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十字铺开太平画卷,暖字活画春水,稠字暗藏盛世。"末句"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点出:"非止写宴游之盛,更见君臣同乐、天下晏然之象,此正开元全盛日之实录也。"

全诗如金声玉振,八韵皆工。方回《瀛奎律髓》总评云:"以庙堂之笔作山林之语,庄雅中自生流动,此等奉和体,后人万难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