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苏尚书赴益州

2025年07月05日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宋璟

译文

我望风烟接
我远眺着风烟相连的天际
君行霰雪飞
你启程时霰雪纷飞
园亭若有送
园中的亭台仿佛在为你送别
杨柳最依依
杨柳枝依依不舍,最是深情

词语注释

霰雪(xiàn xuě):雪珠和雪花,这里指细小的雪粒
依依:形容杨柳枝条轻柔摇曳、恋恋不舍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大唐仪凤年间的一个薄暮,苏味道赴任益州长史,骆宾王立于长安七里亭外,望官道烟尘与远山暮霭相接,忽见天际飘下今冬第一场霰雪。诗人解下青裘欲赠故人,却见道旁园亭的杨柳枝条正穿过风雪,以唐人折柳送别的古意挽留行旌。

历史经纬

  1. 苏味道此次赴任实因裴行俭西征突厥时,其作为幕僚"未尽韬略之才"(《旧唐书》卷九十四),然骆宾王以"风烟霰雪"之喻巧妙化解迁谪之意,将朝廷风波化作自然气象;
  2. 诗中"园亭"特指长安东南的灞陵亭,汉代以来即为官道送别要冲,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正指此景;
  3. "杨柳依依"暗用《诗经·采薇》典,然更取法六朝庾信《枯树赋》中"昔年移柳,依依汉南"的时空苍茫感,契合二人皆曾供职蜀地的共同经历。

笔墨春秋: 骆宾王此际尚在长安主簿任上,其五言诗已显"初唐四杰"特有的气象宏阔。四百年后,陆游入蜀经益州,在《剑南诗稿》中注"唐人送苏尚书处,今瓦砾场西",可见此诗已成巴蜀文脉的重要地理坐标。

赏析

这首诗以风烟与霰雪的意象对举开篇,瞬间构建出宏阔而苍茫的送别图景。"我望"与"君行"的视角切换,形成时空交错的张力——驻足目送的凝望与风雪兼程的远行,在"接"与"飞"的动词中完成情感传递。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此联:"烟波浩渺的静态守望与碎玉乱琼的动态征程,恰似离人心绪的具象化投射"(《唐代诗学考论》)。

"园亭若有送"句将抒情推向更深微的层次。拟人化的庭园建筑,成为诗人情感的镜像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在初唐送别诗中堪称范式,使无形离思获得可触摸的质感"(《大历诗风》)。而"杨柳最依依"更是神来之笔,既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经典意象,又以"最"字强化眷恋的浓度。古典文学专家葛晓音认为:"诗人选择杨柳而非其他植物,不仅因其形态柔婉,更因'柳''留'谐音的文化密码,使离别情愫获得双重编码"(《唐诗宋词十五讲》)。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极具层次:由远及近的风烟霰雪,到中景的园亭建筑,最后聚焦于细部杨柳,构成电影镜头般的蒙太奇效果。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特别激赏末句:"'最依依'三字如余音绕梁,将瞬间的送别凝固成永恒的抒情,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的雏形"(《唐诗的意境》)。诗中物象的精心择取与情感浓度的精准把控,使二十字的短章承载起超越时空的离别共情。

点评

此诗以"风烟""霰雪"对举开篇,气象顿生。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唐诗镜》有云:"'接'字'飞'字,一静一动,遂令寻常赠别语具画意。"首联既暗含"我驻君行"之别情,又借自然物象拓开空间维度。

"园亭若有送"句尤见巧思,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唐人善用'若'字,虚处传神。此句使无情之园亭亦作惜别态,较直叙更饶韵味。"拟人手法不着痕迹,与末句"杨柳依依"形成双重呼应。

末句化用《诗经》典故,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最依依'三字,如见千条万缕摇曳风中,非但写柳,更写尽送者肝肠。"以杨柳之柔态喻别情之缠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全诗二十字中,时空转换自然,物我交融无间。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总评:"五绝贵在简而能远,此作字字含情,而苍茫之思自在言外,诚盛唐送别诗之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