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御制璟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老臣慵且惫,何德以当诸。
厚秩先为忝,崇班复此除。太常陈礼乐,中掖降簪裾。
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冒恩怀宠锡,陈力省空虚。
郭隗惭无骏,冯谖愧有鱼。不知周勃者,荣幸定何如。

宋璟

译文

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
丞相乃国家重臣,若非贤才,岂能担此重任。
老臣慵且惫,何德以当诸。
老臣我慵懒疲惫,有何德行能够胜任。
厚秩先为忝,崇班复此除。
高官厚禄已是愧受,如今又升显赫职位。
太常陈礼乐,中掖降簪裾。
太常官署陈列礼乐,宫中侍女奉上华服。
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
御赐美酒如山河滋养,圣旨文字似星象舒展。
冒恩怀宠锡,陈力省空虚。
承受皇恩心怀感激,自省才力恐难匹配。
郭隗惭无骏,冯谖愧有鱼。
郭隗惭愧无千里马相赠,冯谖羞愧受鱼恩未报。
不知周勃者,荣幸定何如。
不知周勃若在此,会如何感受这份荣幸。

词语注释

璟(jǐng):人名,指宋璟,唐代名相。
张说(yuè):人名,唐代名相。
源乾曜(qián yào):人名,唐代大臣。
忝(tiǎn):谦辞,表示愧对。
簪裾(zān jū):古代显贵的服饰,借指高官。
象纬(xiàng wěi):星象经纬,指天文。
郭隗(guō kuí):战国时燕国谋士。
冯谖(féng xuān):战国时孟尝君门客。
周勃(zhōu bó):西汉开国功臣。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紫微星耀。唐玄宗李隆基于大明宫挥毫赐诗,遂成《御制璟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之雅事。是时也,天宝未乱,庙堂清明,玄宗方以"文治武功"标榜千秋,常于禁苑设宴,命群臣奉和,以彰"君臣同乐"之象。

日月丽天,群星拱辰。宰相宋璟、张说、源乾曜三人同日受命,此实为玄宗朝罕见之殊荣。史载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命尚书省诸司长官、诸州刺史各举所部人才",特擢此三相共襄盛举。都堂赐宴之际,太常寺奏《九功舞》,教坊使献《霓裳曲》,金罍玉斝间,玄宗亲题"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之句,以喻贤臣若星辰经纬,佐君王调理阴阳。

老臣捧敕,战兢自惕。宋璟时年六十三岁,已历武周、中宗、睿宗三朝沉浮,故诗中"老臣慵且惫"非虚辞也。《旧唐书》载其"虽登宰辅,心常畏满",此际更以"郭隗惭无骏"自喻,暗用燕昭王千金市骨典,叹己难报君恩。张说时任中书令,掌文学之任,故有"太常陈礼乐"句应和;源乾曜以清俭著称,史称"政存宽简",三人性情各异,却同沐天恩。

象笏凝霜,诗笺承露。玄宗此制实有深意:昔年姚崇以"十事要说"振朝纲,今欲借诗宴显"野无遗贤"之治。宋璟奉和之作,字字如履薄冰,"陈力省空虚"道尽贤相之忧。末句"不知周勃者"更藏机杼——以汉文帝丞相周勃自况,既颂玄宗有文帝之明,亦隐谏勿似汉初功臣见疑。一诗成而三朝气象,千年后犹闻钟吕余音。

赏析

这首诗以谦逊自省为情感基调,通过多重意象的铺陈,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盛况与臣子受宠若惊的复杂心境。诗人以"老臣慵且惫"自况,用"山河润""象纬舒"等壮阔意象反衬个人渺小,形成精妙的艺术张力。

意象建构独具匠心
诗中"圣酒山河润"二句尤为学者称道。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以山河之壮喻酒德,以星象之妙比文章,将皇恩浩荡具象化为天地气象"。太常寺的礼乐、宫廷的簪裾、周勃郭隗等历史典故,共同构成一幅多维度的宫廷盛宴图卷。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用典如盐入水,既显庙堂之庄重,又见臣子之忐忑"。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
开篇"丞相邦之重"四句采用"抬高-贬抑"的抒情策略,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这种先扬后抑的笔法,实为盛唐应制诗独特的美学表达"。后文"冒恩怀宠锡"等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在感念皇恩的表象下,暗藏才不配位的隐忧,体现唐代文人特有的荣誉焦虑"。

艺术手法考究
诗中"厚秩""崇班"等官制用语,被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誉为"以制度名词入诗而气韵生动"的典范。尾联用周勃典故,陈贻焮《唐诗论丛》解读为:"以反问作结,既符合应制诗的程式要求,又留下含蓄的审美余韵"。

全诗在谨守应制诗规范的同时,通过意象的精心组接和情感的微妙把控,展现出盛唐宫廷文学"雅正中有真性情"的独特魅力。正如莫砺锋《唐诗与宋词》所论:"这类作品的价值,正在于用最典重的形式,传递最真实的心灵颤动"。

点评

此篇奉制诗以端凝雅正之笔,尽显庙堂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张说此作,庄而不板,典而能婉,'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二句尤见太平宰相气度,以天象喻文采,以山河比恩泽,非寻常应制可比。"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指出:"'厚秩先为忝,崇班复此除'十字,自谦处暗含矜持,最得奉制体要。用郭隗、冯谖典故,既合老臣身份,又见谦冲之德,使典如盐著水,浑然无迹。"

文坛巨擘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论及此诗时赞叹:"'不知周勃者,荣幸定何如'一问收束,妙在似谦实傲。以汉初名相自况而不露圭角,此等笔法,非三朝文宗不能为也。张说以'大手笔'称于世,观此诗可知其润色鸿业之能,真所谓'黼黻升平,金玉铿锵'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