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蒲津迎驾

2025年07月05日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宋璟

译文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
皇帝的车驾返回蒲坂,飘扬的旗帜直指长安城。
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洛阳上空黄云相送,关中大地紫气相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
朝霞中看骏马毛色,拂晓时听雄鸡啼鸣。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连绵群山险要如屏障,长桥横跨平静的水面。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
巡视四方知教化普及,观察民风觉时世清明。
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天下长久太平无事,徒留这险要之地的美名。

词语注释

回銮(huí luán):皇帝的车驾返回。
蒲坂(pú bǎn):古地名,在今山西永济。
旆(pèi):旗帜。
秦京: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紫气:祥瑞之气。
防拒:防御,这里指险要的山势。
襟带:比喻地势险要如衣襟和衣带。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二年冬,唐玄宗携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返归长安,途经蒲津关时,大河冰凌初解,铁牛浮桥巍然如卧波长虹。司勋员外郎宋璟奉诏作《蒲津迎驾》,以纪圣主西归之盛况。

是时正值开元盛世,关陇道上的蒲津古渡历经太宗朝铁索连舟之改制,已成"长桥压水平"的天下雄隘。玄宗登临河岸,但见中条山雪色映着黄河碎冰,恰似"洛上黄云"与"关中紫气"在此交汇。随驾文士张说在《蒲津桥赞》中曾记:"铸牛代柱,纤虹驾空",这铁牛缆舟的奇巧工程,恰为"防拒连山险"作了绝妙注脚。

诗人以"霞朝看马色"暗含《周礼》"马政"典故,彼时陇右牧监蓄马四十三万匹,天子仪仗白马朱鬛如朝霞流动;而"月晓听鸡鸣"则化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之意,暗颂玄宗"察俗觉时清"的巡省之功。末句"空馀襟带名"遥应汉贾谊《过秦论》"山河百二"之喻,将蒲津天险化为太平盛世的装饰,正是开元鼎盛时期特有的从容气度。

此诗现存《全唐诗》卷六十四,其创作现场在蒲津关城楼。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日黄河冰棱与铁牛霜色交辉,河东节度使率军民万人执火炬迎驾,火光绵延三十里,恰似诗中"霞朝""月晓"的瑰丽意象在现实中的辉煌投射。

赏析

诗人以帝王巡幸的盛况为经纬,在时空交错的画卷中织就了山河壮丽与天下承平的图景。开篇"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如电影镜头的推拉转换,銮驾的雍容与旌旗的迅捷形成动静相生的韵律。《唐诗镜》评此联"气象宏阔,有俯仰乾坤之势",其中"飞"字尤见功力,既显仪仗之盛,又暗含归心之切。

"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巧用道家祥瑞意象,黄云紫气相映成趣。学者傅璇琮指出:"云气色彩的递变实为空间转换的诗意呈现,将地理位移升华为天人感应的神圣叙事。"而"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则化用《诗经·小雅》车马意象,晨昏交替间,霞光中的马队与月下的鸡鸣构成视听交响。钱钟书《谈艺录》称此联"以家常语写非常景,帝王威仪尽在寻常视听之中"。

诗中地理意象尤具匠心。"防拒连山险"暗用《尚书·禹贡》"壶口雷首"的典故,而"长桥压水平"的"压"字,《唐宋诗举要》赞其"力透纸背,既见桥梁雄姿,复显黄河威势"。尾联"天下长无事"看似平实,实为《春秋》"王者无外"思想的诗意表达,学者叶嘉莹解读为"以虚空之笔写太平之实,将政治理想升华为审美意境"。

全诗在空间维度上构成"蒲坂-洛上-关中"的移动视点,时间维度则呈现"朝-晓-长(永恒)"的递进。这种时空结构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为"帝国地理的诗意编码",将巡幸仪典转化为对政权合法性的艺术确认。诗中黄云、紫气、霞光等色彩意象,与山险、桥平等力学意象交织,最终在"襟带名"的典故中完成政治象征向审美体验的转化,彰显出盛唐诗歌"即体成势"的美学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恢弘:"'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十字,已尽显帝王巡幸之象。飞旆秦京、连山险桥,俱在尺幅中现万里之势。"其特别称道诗人将地理意象与祥瑞征兆熔铸一炉的手法,谓"黄云紫气相映成趣,非目睹盛况者不能道"。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赏析颈联之妙:"'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以朝霞喻马队之辉煌,借鸡鸣显行程之肃穆。寻常景物经御笔点染,顿生金石之声。"更指出结句"天下长无事"看似平淡,实有"以雍容之笔写太平之象"的深意。

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则从诗歌结构着眼:"此诗如展开的山水长卷,自蒲坂飞旆起笔,经洛水函谷,过连山长桥,终以'襟带'收束,将地理形胜与政治寓意完美结合。'防拒''省方'等句,尤见太宗以诗明志的君王气度。"(《唐代文学史》)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诗中时空交错的意境:"'霞朝''月晓'的时空转换,'黄云''紫气'的色彩交响,使整首诗宛如流动的盛世图卷。末句'空馀襟带名'以举重若轻之笔,将地理要冲化为文化符号,足见诗人之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