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
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

楚客

译文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应制诗:与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之作相和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
清晖阁宛如仙境,高耸入云,错落于银河之间
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
深宫之中正值新春开启,人日(正月初七)早春已归来
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太液池的水仿佛来自天上,蓬莱宫的雪堆积如山
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
今日上林苑的树木,处处可攀,满目皆是美景

词语注释

窈窕(yǎo tiǎo):形容宫阁深邃美丽
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错落有致
云汉:银河,此处指高空
九重:指皇宫深院
中叶:此处指宫苑深处
太液:即太液池,汉唐宫苑中的池名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此处指宫苑中的建筑
上林: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泛指皇家园林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内,唐玄宗于大明宫清晖阁设宴,正值人日(正月初七)瑞雪纷飞。群臣目睹"太液池水凝冰如玉,蓬莱殿积雪堆银"的奇景,纷纷奉和应制。此诗以"九重中叶"暗喻开元中期政通人和,"七日早春"既合人日节令,又喻王朝如早春生机勃发。诗人将雪中宫阙幻化为云汉仙境,太液池与蓬莱山在"天为水""雪作山"的虚实相生间,展现盛唐"无处不堪攀"的恢弘气度。史载玄宗常于清晖阁举办文学沙龙,这场人日雅集恰逢春雪,遂成盛唐宫廷唱和的经典场景,雪映华章的盛况,正是开元文治武功的诗意缩影。

赏析

雪落宫阁时,盛世气象升腾于纸面。这首应制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人日宴雪的皇家盛景,在工整的格律中流淌着对盛世王朝的礼赞。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起笔便见气象。吴小如先生曾评此联"以仙界喻宫阙,既合应制体例,又得缥缈之致"(《唐诗鉴赏辞典》)。飞檐斗拱在雪雾中若隐若现,与银河星汉形成垂直空间的呼应,这种建筑美学与天文意象的融合,恰如葛晓音教授所指出的:"将人间帝王居所提升至天界维度,是初唐宫廷诗惯用的颂圣修辞"(《唐诗宋词十五讲》)。

颔联"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暗藏三重时间密码。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此处用典之妙:"'九重'既指宫阙深邃,又暗合《楚辞》天帝居所;'七日'既是人日民俗,又呼应《圣经》创世周期"。这种中西文化因子的悄然化合,使应制诗超越了简单颂扬,获得某种永恒性。

太液池水凝为冰晶,蓬莱仙山化作雪峰,颈联的物象转换堪称神来之笔。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天为水''雪作山'的主宾倒置手法,实则是将皇家园囿提升为宇宙秩序的缩影"。当自然元素成为宫廷景观的建材,皇权的神圣性便通过冰雪的纯净特质得到诗意认证。

结句"无处不堪攀"最耐寻味。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独具慧眼:"'攀'字双关,既实写雪覆林木的晶莹可触,又暗喻仕途通达的盛世图景"。这种物质世界与政治隐喻的完美叠合,正是应制诗的最高境界——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论断:"宫廷诗人用冰雪的短暂存在,凝固了那个再也无法复现的黄金时代。"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银装素裹中透出盛唐气象的底色。每个意象都是精密的颂圣零件,却在雪的净化中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诗意光芒。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琼琚玉佩,字字生辉。明人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叹曰:"'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一联,以仙家意象化人间胜景,虚实相生,尽显应制体之雍容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今朝上林树'二句,暗用汉苑典故而能不露痕迹,将颂圣之意寓于攀枝折桂之象,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其起笔之妙:"'窈窕'二字立骨,既状楼阁之形,复含颂美之旨,参差云汉间'更将人间台阁与天上宫阙打成一片,此等笔法,非大手笔不能为。"更指出结句"以寻常攀树之举,寄四海升平之思,举重若轻,真得应制体三昧"。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独辟蹊径:"雪作山'三字最耐咀嚼,既实描蓬莱积雪之状,复暗喻圣德如雪山之巍峨,双关之妙,可见王维'积雪满山川'之遗韵。"此评恰揭示该诗"体物浏亮"与"托兴深微"并重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