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正月晦日,宫廷于长安城东浐水畔举行盛大的祓禊宴饮。是日春寒未消而节序已更,君臣共临水滨以应"送灾祈祥"古礼。诗人奉诏应制,以"长"字为韵,遂成此篇。
历史情境:
- 祓禊古俗: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唐代继承汉晋遗风,每岁正月晦日"泛觞曲水,以袚妖邪"。中宗朝尤重此典,常命群臣赋诗。
- 浐水地理:《雍录》记浐水"在万年县东,唐时为皇家游宴胜地",其地"水波清浅,林塘相映",正合"休气满林塘"之景。
- 宫廷宴饮:时值韦后专权末期,《景龙文馆记》载此次侍宴"彩舟羽觞,笙歌不绝",然诗中"珠胎随月减"之喻,或暗含对盛极将衰的隐忧。
艺术特征: 诗人以"御辇""羽觞"显皇家气象,借"梅白柳黄"应晦日物候。"玉漏与年长"既扣"长"字韵脚,又暗合中宗改元"景龙"祈求长祚之意。结句"休气满林塘"化用《文选》"休征嘉气"典故,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与初唐山水诗的清丽笔调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