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

2025年07月05日

御辇出明光,乘流泛羽觞。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
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日斜旌骑转,休气满林塘。

楚客

译文

御辇出明光
皇帝的车驾从明光宫缓缓驶出
乘流泛羽觞
沿着水流泛舟,举杯畅饮
珠胎随月减
珍珠般的光华随着月缺而渐渐暗淡
玉漏与年长
玉制的计时器滴答作响,昭示着岁月悠长
寒尽梅犹白
寒意将尽,梅花依然洁白如雪
风迟柳未黄
和风轻拂,柳枝尚未染上嫩黄
日斜旌骑转
夕阳西斜,旌旗和车马开始回转
休气满林塘
祥瑞的气息弥漫在林间池塘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浐水:古代长安附近的一条河流。
应制:奉皇帝之命作诗。
赋得:根据指定题目作诗。
御辇(niǎn):皇帝的车驾。
明光: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唐代宫殿。
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鸟雀形状的酒杯。
珠胎:珍珠的光华,比喻月光。
玉漏:古代用玉制成的计时器。
旌骑(jīng qí):旌旗和车马。
休气:祥瑞之气。

创作背景

诗词《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正月晦日,宫廷于长安城东浐水畔举行盛大的祓禊宴饮。是日春寒未消而节序已更,君臣共临水滨以应"送灾祈祥"古礼。诗人奉诏应制,以"长"字为韵,遂成此篇。

历史情境

  • 祓禊古俗: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唐代继承汉晋遗风,每岁正月晦日"泛觞曲水,以袚妖邪"。中宗朝尤重此典,常命群臣赋诗。
  • 浐水地理:《雍录》记浐水"在万年县东,唐时为皇家游宴胜地",其地"水波清浅,林塘相映",正合"休气满林塘"之景。
  • 宫廷宴饮:时值韦后专权末期,《景龙文馆记》载此次侍宴"彩舟羽觞,笙歌不绝",然诗中"珠胎随月减"之喻,或暗含对盛极将衰的隐忧。

艺术特征: 诗人以"御辇""羽觞"显皇家气象,借"梅白柳黄"应晦日物候。"玉漏与年长"既扣"长"字韵脚,又暗合中宗改元"景龙"祈求长祚之意。结句"休气满林塘"化用《文选》"休征嘉气"典故,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与初唐山水诗的清丽笔调完美融合。

赏析

这首诗以侍宴浐水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时空交融的笔法,展现了初春宫廷宴游的独特韵味。全篇贯穿着"岁序更迭"的哲学思考,在富丽堂皇的宴游场景中暗藏光阴流逝的淡淡怅惘。

首联"御辇出明光,乘流泛羽觞"以动态画面展开,《唐诗镜》评此句"气象宏阔而笔致轻灵","明光"既指宫殿又暗喻圣德,"羽觞"的流动感与"乘流"形成双重意象,暗示皇恩如流水般泽被四方。这种将政治寓意融入自然描写的笔法,正是应制诗的高明之处。

颔联"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转入时间维度,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此联"以珍物喻时光,富贵语中见警策"。"珠胎"典出蚌孕珠随月盈亏,与计时器"玉漏"对举,构成微观与宏观的时间意象群。胡应麟《诗薮》称此联"以金玉之质写岁暮之思,应制体中别开生面"。

颈联"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转向空间描写,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解析道:"'犹''未'二字最见功力,既点明晦日节候特征,又暗含春色将临未临的期待"。素梅与枯柳的色彩对照,在视觉上形成冷暖交织的画面,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冬春交替的微妙时刻。

尾联"日斜旌骑转,休气满林塘"收束全篇,《唐诗归》赞其"以景结情,得含蓄之致"。"休气"语出《汉书·礼乐志》,此处既指祥瑞之气,又暗喻宴罢后的宁谧氛围。落日余晖中旌旗回转的意象,与林塘升腾的暮霭构成动静相宜的终章,令富丽的宫廷叙事复归自然意境。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内突破陈套,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典丽中有流动之致",恰如其分地平衡了歌功颂德与艺术追求。诗人通过月、漏、梅、柳等传统意象的重新组合,在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中,完成了从宫廷场景到宇宙沉思的精神升华。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精工织锦,字字皆现皇家气象。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一联,以珍宝喻时光,既见侍宴之荣宠,又暗含岁月之思,真应制诗中难得之警句。"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激赏其结句:"'休气满林塘'五字作收,顿使全篇游宴之乐升华至天人和谐之境。着一'休'字,既颂圣德,又得自然之趣,此等笔力非寻常词臣可及。"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从章法着眼:"起句'御辇''羽觞'先立皇家格局,中二联一写时间意象之妙,一绘早春物候之微。'日斜旌骑转'句暗合晦日将尽之意,章法严密如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