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飘飘瑞雪下山川,散漫轻飞集九埏。似絮还飞垂柳陌,
如花更绕落梅前。影随明月团纨扇,声将流水杂鸣弦。
共荷神功万庾积,终朝圣寿百千年。

楚客

译文

飘飘瑞雪下山川
轻盈的祥瑞雪花飘落山川
散漫轻飞集九埏
纷纷扬扬洒满九州大地
似絮还飞垂柳陌
如柳絮般萦绕垂柳小径
如花更绕落梅前
似花瓣轻旋在凋梅跟前
影随明月团纨扇
雪影伴着明月像白绢团扇
声将流水杂鸣弦
落雪声伴着流水似琴弦轻鸣
共荷神功万庾积
同承天恩如万座谷仓丰盈
终朝圣寿百千年
恭祝圣寿绵延千百岁长

词语注释

九埏(yán):九州大地
纨(wán)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万庾(yǔ):万座谷仓,形容丰饶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喜雪》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某年冬,长安城迎来一场瑞雪。玄宗皇帝于兴庆宫赏雪,见琼英纷扬,龙颜大悦,遂作《喜雪》诗命群臣奉和。时值大唐国力鼎盛,此类应制诗既显君臣雅趣,更彰天子圣德。

诗人立于含元殿玉阶,见:

  • 雪落长安:六出飞花漫舞宫阙,朱雀大街银装素裹
  • 圣心欢愉:玄宗命太常寺备羯鼓,奏《春光好》以和雪景
  • 祥瑞之兆:司天台进言"雪厚五寸,兆丰年",史官执笔记录"开元X年冬,大有"

创作时尤重:

  1. 化典无形:"团纨扇"暗合班婕妤《团扇诗》,喻圣恩如月
  2. 双关妙用:"万庾积"既言雪量,更指太仓粟满
  3. 天人之应:末句将积雪厚度与圣寿关联,符合《周礼》"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祭祀传统

此作完成后由张说亲自呈献,玄宗览之甚悦,赐金鱼袋。后收录于《开元天宝遗事》"词臣荣遇"条,成为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

雪,在这首应制诗中不再是自然现象的简单描摹,而是被赋予神性光辉的祥瑞符号。"飘飘""散漫轻飞"的动势描写,既展现雪花的物理特性,更暗合《文心雕龙》"状貌山川,影写云物"的摹写准则。诗人以"似絮""如花"的复合比喻构建视觉通感,垂柳陌与落梅前的空间定位,恰如《唐诗镜》所评"体物浏亮中自具方位感"。

明月团扇的意象组合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喜以纨素拟雪,此独出机杼,令光影相生"。影随明月的动态捕捉,既暗用班婕妤团扇诗的宫廷典故,又将雪的清冷与月的高华熔铸为双重圣洁象征。流水鸣弦的听觉描写,则呼应了《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使自然声响升华为天人感应的乐章。

尾联"万庾积""百千年"的时空扩张,典型体现应制诗"称颂而不谄"的写作范式。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激赏此联:"将仓储之实与国祚绵长作因果勾连,既合'瑞雪兆丰年'的农耕智慧,又暗藏《诗经·小雅》'如冈如陵'的祝颂传统"。雪在这里完成了从自然现象到政治符号的终极转换,展现出初唐宫廷诗"即物即理"的典型思维。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似絮''如花'二联,体物之工,已臻化境。不独写雪之形,更得雪之神,空中传响,笔下生辉。"其评点尤为精当,诗人以柳絮、落梅为喻,将雪之轻盈曼妙刻画得入木三分。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曰:"'影随''声将'一联,虚实相生,光影与声韵交织,显皇家气象而不失清雅之致。结句归美君恩,乃应制体之正格,而词采高华,绝无尘俗之气。"此论揭示诗中"团纨扇""杂鸣弦"之妙,既合宫廷应制之题,又见诗人超凡才思。

文学史家郑振铎曾特别指出:"此作最胜处在以寻常物象铸就不寻常意境。'垂柳陌''落梅前'本属凡景,经'似絮''如花'点化,顿成琼瑶世界。末联以'万庾积''百千年'收束,既颂圣德,又暗合雪兆丰年之吉兆,可谓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