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平

公元701年

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公元705年

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公元718年

开始游历蜀中,学习剑术与诗文

公元725年

出蜀漫游,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

公元730年

首次入长安,未得赏识

公元742年

受玄宗召见,供奉翰林

公元744年

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

公元745年

在洛阳结识杜甫,结下深厚友谊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隐居庐山

公元757年

入永王李璘幕府

公元758年

因永王兵败被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

中途遇赦,返回江夏

公元762年

病逝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

神女得张硕,文君遇长卿。逢时两相得,聊足慰多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少年同年出生

李白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且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作品涵盖多种题材,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少年同年出生

王维

701年-761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受伶人舞黄狮子事件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比少年大1岁

王缙

700年-781年

王缙,字夏卿,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王维之弟。他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他避祸入山中,后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显著,加宪部侍郎。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持权颇久,后以附会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元载被杀,王缙量移为江州刺史,后又迁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年八十二 。王缙工诗善文,有文集十卷,今已佚。

比少年大1岁

张直

700年-760年

张直,乃唐代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士。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成年后,他踏上仕途,一心为民,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虽因此遭遇诸多挫折,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疾苦,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少年小2岁

史思明

703年-761年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

比少年小2岁

徐浩

703年-782年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徐师道、父亲徐峤之均为书法家。徐浩工楷书、隶书,尤擅楷书,笔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徐”。其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唐代书法典范之一,代表作有《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等。在仕途上,徐浩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卒赠太子太师,谥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