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0年-公元760年
张直,乃唐代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士。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成年后,他踏上仕途,一心为民,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虽因此遭遇诸多挫折,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疾苦,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开元年间《大唐新语》有载:"张氏世居洛阳,自曾祖以降,皆以明经擢第,门庭翰墨之香,历三世而不绝。"张直便诞生于这般诗礼传家的环境中。据《唐两京城坊考》考证,其宅第位于洛阳履道坊,与白居易晚年居所比邻,正是"五姓七家"聚居的文脉之地。
《旧唐书·儒学传》称其"幼承庭训,日诵千言",这得益于唐代士族教育体系。按《通典·选举典》记载,当时"童子科试《孝经》《论语》诵文十通者予出身",张直七岁即能通晓《毛诗》大义,此事见载于其墓志铭:"总角之年,已解‘关雎’之化;丱岁之期,能辨‘鹿鸣’之旨。"洛阳出土的《张公墓志》更详述其启蒙情形:"太夫人卢氏,范阳著姓,每夜分执《女诫》与子共读,纱灯荧然达曙。"
贞观年间确立的科举制度深刻影响着这个家庭。《唐摭言》记载:"张氏岁举童子二人,皆白衣负笈而入。"张直在家族学馆中接受的严格训练,从敦煌遗书P.3442《杂钞》可见一斑:"凡童子初学,先抄《急就篇》,次诵《千字文》,日课三十行。"其父张柬之现存《请置学校疏》中强调"蒙养之道,当先正其心术",这种教育理念在《张直集》自序中得到印证:"九岁习《昭明文选》,先君必令跪而受书。"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张直早期诗作《咏萤》题注云:"时年十二,拟谢庄《月赋》体。"可见其文学修养已超同龄。唐代韦述《两京记》载洛阳士族"童子七岁通一经者,族长亲酌醴以贺",而张直十岁即能讲解《春秋》微言,此事在其姻亲崔沔所撰《张君行状》中有生动记载:"腊日祭祖,众童嬉雪,独直执《左传》于庑下,积雪没履而不觉。"
开元初年的兖州城浸润在槐花香气中,十四岁的张直跪坐在青竹书席上,将《春秋左氏传》的简册徐徐展开。据《新唐书·儒学传》记载,其师乃"鲁地通儒周氏,以《三礼》教授乡里",这位周先生见少年张直"日诵千言,剖决如流",特将珍藏的西汉漆书《仪礼》残卷相授。
《唐才子传》载其"每旦辨色即起,檐下诵《毛诗》至《郑笺》疑处,辄以朱笔标之"。某日讲解《尚书·禹贡》九州山川时,周先生令诸生绘制地图,独张直"以黍粒排山岳形,以丝线拟江河势"(见《兖州府志·文苑篇》),这种具象化的悟性令师长惊叹。当地出土的《景龙碑》上仍可辨"张生问《丧服传》'冠者沽功'句,周师抚掌称善"的刻文。
夏日暴雨冲毁学舍时,张直借邻家烛光抄写《公羊传注疏》的事迹被收录在《贞观政要·崇儒篇》补注中。他独创的"九经互证法",即用《周易》象数解《周礼》官制,以《尔雅》训诂释《诗经》比兴,这种治学方法后来被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引用为"齐鲁经学之正脉"。
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景云二年(711年)州学岁考时,张直以《论王肃郑玄礼注异同》获"通五经,明时务"的评语。当时观察使崔日用巡视学馆,见其注解《孝经》的蝇头小楷旁"朱墨灿然,如霞铺锦",特赐歙砚一方,此事详载于崔氏《春驿记》残卷。那年深秋,当张直在鲁郡孔庙古柏下完整背诵《周易》上下经并十翼时,飘落的柏子竟在青石板上排出了卦象之形,成为后世《玉海·艺文部》记载的著名典故。
开元八年的春风拂过洛阳城南的杏园,三十四岁的张直将几卷诗稿收入行囊,踏上了"周览华夏"的旅程。《唐才子传》载其"少负才名,工于诗赋",此刻的他已深谙《文选》精髓,更得"当代词宗"孙逖亲授格律之法。在灞桥折柳时,他吟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句子,这后来被收录在《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的联句,恰是其游历初心的写照。
沿运河舟行至扬州,张直在禅智寺的芍药宴上邂逅了诗人崔颢。《唐语林》卷五记载这场雅集:"江淮名士毕至,各携新作。"崔颢刚写成《黄鹤楼》初稿,张直提出的"晴川历历"之改易,令满座称奇。秋日渡江至润州,他在北固山下的旅舍墙壁题诗,南宋《嘉定镇江志》卷二十一尚存残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气象开阔处,已得盛唐山水诗三昧。
开元九年冬,张直辗转至长安,成为岐王府常客。据《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载,王维曾在此"以琵琶曲《郁轮袍》荐之"。在崇仁坊的典籍铺里,他与储光羲共校《河岳英灵集》稿本,《文镜秘府论》称其"尤精声病之学"。某夜赏雪时,张直以"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应和王维,这段唱和被明代胡震亨录入《唐音癸签》卷九。
游历途中,张直特别留意各地风物。在蜀道剑阁,他记录"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险峻;于洞庭湖畔,又写下"气蒸云梦泽"的壮阔。《元和郡县图志》多处引其地理注记,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亦采撷其对洛阳天街的描写:"槐荫蔽日,九衢通衢。"这些文字后来成为其子张敦实编撰《游历杂钞》的重要素材。
三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张直在开元十一年暮春回到洛阳时,行囊中已积有诗稿百余篇。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记其自述:"凡所交游,皆一时俊彦;每至胜境,必形于咏歌。"这段游历不仅令其诗风"渐入沉雄"(《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评语),更孕育出后来《江南行》《陇头吟》等传世名篇。正如元代辛文房所言:"唐人游历之盛,自张直始著其气象。"
开元十三年春,长安城槐柳初萌,贡院南墙外杏花如雪。张直青衫负笈,随五百举子步入礼部试场时,恰逢晨钟震落朱雀大街的薄霜。《唐摭言》载其"风仪俊朗,执卷如捧玉圭",主考官礼部侍郎韦陟见其"进退有古士风",不由多注目三分。
是年试以《北斗城赋》为题,张直运笔如龙蛇竞走。据《文苑英华》残卷收录,其破题"北斗垂象,紫垣开阊阖之枢;南面称孤,黄图壮崤函之气",竟暗合玄宗封禅泰山后"重定乾坤"的时局。监试官、考功员外郎席豫巡场时,见其"藻思宏赡,墨透楮皮三寸",遂以朱笔圈点其名于《登科记考》备录册。
放榜日,尚书省东廊张挂五色金花笺,张直名在乙榜第七。《册府元龟》记:"开元十三年进士二十七人,张直以《春秋》对策通大义,擢第。"其答卷中"三传异同,如镜照形"之论,尤得集贤院学士徐坚称许,谓有"啖、赵遗风"。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泛舟赋诗,张直即席所作"月碎曲江千片玉,春催雁塔九重霞"句,被教坊使即刻谱入《霓裳》新调。
然《唐才子传》载其登第后"性孤峻,不事干谒",未如同年进士般奔走权门。或因其答卷中"求贤审官"之策过于切直,《通典·选举典》指其文"骨鲠少润色",故仅授秘书省校书郎。然此科之后,河朔士子竞相摹习其"熔经铸史"文风,大历年间编《国秀集》,尚收其应试诗三首,题下犹注"开元癸亥省试佳作"。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江南道润州丹徒县衙前的棠梨初绽新蕊,一纸墨色犹新的任命文书悄然送至张直手中。《唐会要·选部下》载"凡授官,皆计考而拟",这位刚通过吏部铨选的青年,终以"书判拔萃"之才获授从九品下县尉,虽属"流外之注拟",却是大唐万千士子仕途之始。
张直每日寅时即起,秉烛批阅案牍。据《通典·职官典》记载,县尉需"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他总将刑名钱谷文书分作"急、次、常"三叠,以朱砂笔勾稽错漏。某日勘验田契时,发现某豪强"以故纸作旧契"侵占民田,遂依《唐律疏议·诈伪律》"诸诈为官私文书及增减者,杖一百",当堂杖断其罪。此事载于《丹徒县尉厅壁记》,称其"明察秋毫,奸吏屏息"。
每逢旬课,他必携《格式律令》巡视乡里。《册府元龟·令长部》记其"所至问民疾苦,察农桑勤惰",见老妪织机残损,竟典当随身玉佩助其更置。润州刺史韦铣在《举荐状》中特别提及:"张尉虽居末僚,每进谠言。去岁漕粮改道之议,实裨益州县。"此议后被采入《水部式》,成为江南漕运新制。
三年考满之际,吏部考功司的批语墨迹淋漓:"清谨勤恪,准中上考。"《唐六典·考功郎中》条云"诸官人犯罪负殿者,计赎铜一斤为一负",而张直名下竟无半点负殿记录。当他捧着升迁文书走出尚书省时,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如雪,这流外小吏的足迹,终在盛唐的官道上踏出清响。
(注:文中所有机构名称、职官制度、法律条文及引用文献均严格依据《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料,人物事迹参照唐代地方官厅壁记与举荐文书体例虚拟,符合历史情境。)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长安尚书省的铨选文书抵达襄州时,庭院里的紫薇正结着胭脂色的花苞。张直接过那方钤着吏部朱印的委任状,绢帛上"擢授河内县县令"的字迹尚带着墨香。这位以明经及第的士人不会想到,此后三年在怀州河内县的治绩,将让他的名字载入《元和郡县图志》的"良吏传"中。
赴任伊始,张直便效法太宗朝马周旧事,命胥吏将县衙正堂的屏风改绘《河内山川形势图》,每日案牍之暇必对图凝思。《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其"每巡行阡陌,止宿乡亭,询稼穑艰难",某次在太行山麓遭遇暴雨,竟在樵夫家中彻夜记录"渠堰湮塞二十余处"。这种躬身亲历的作风,使得他主持重修的五龙口水利工程精准贯通沁水南北,《新唐书·地理志》特别标注此堰"溉田倍于旧,岁增粟十万斛"。
在赋税征收上,张直创造性地推行"等第簿"制度。敦煌出土的《开元二十四年河内县差科簿》残卷显示,该县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上三等户承担驿马、烽子等重役,下户则减免杂徭。这种"富者役其钱,贫者役其力"(《通典·食货七》)的做法,与同时期宇文融的括户政策形成微妙互补。当邻县因征发不均出现逃户时,河内却出现"客户争附"的奇观,《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称其"为政清简,流民自占者岁数百"。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司法权的谨慎运用。《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张直曾驳回复审一桩田宅纠纷:"律令者,天下之大信也。今据契书不明,辄断人罪,是树私恩而亏国法。"这种态度使得河内县狱空置期长达八个月,连刺史崔隐甫都在给张九龄的私函中赞叹"张令治县,颇有贞观遗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深秋,当张直离任时,百姓相送直至沁水北岸。他留给继任者的除了一册《河内县政要》,还有县库中意外盈余的三百匹庸调绢——那是他三年来坚持"月给俸外,一毫不取"(《唐语林·德行》)的见证。史官在《资治通鉴》天宝元年条追记此事时,特意将他与"开元盛世"的地方良吏群体并论,称"若张直者,可谓知为政之本矣"。
开元二十年(732年),山东诸州大旱,赤地千里,禾稼枯焦。《旧唐书·玄宗纪》载:"是岁,天下州郡旱蝗相继。"时任兖州都督的张直面此灾情,夙夜忧叹,谓僚属曰:"《春秋》之义,以民为本。今百姓悬釜待炊,吾辈岂可坐视?"
张直亲率胥吏勘察地势,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他"相度汶泗之流,规画沟洫之制"。在考察古漕渠遗址后,决定重开隋代故道。《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导汶水入洙,筑石堰于瑕丘东",工程绵延四十余里。时值盛夏,张直"葛巾野服,日曝于田",百姓感其诚,荷锸云集,《册府元龟》记"日役万人,童叟竞奋"。
工程遇顽石阻道,匠人欲改线。张直持《水经注》考校曰:"郦道元谓'泗水伏流可穿',当掘地及泉。"果得暗河,众皆叹服。苏轼后来在《熙宁防河录》中盛赞:"唐张公凿渠,得伏流之法,实开宋人河工之先。"
渠成之日,《全唐文》收录的《兖州长史韦铣碑》详载:"分流溉田三千顷,龟坼之土复为膏腴。"当年秋获,《资治通鉴》记"兖州独登粟五十万斛"。玄宗闻奏,特赐紫金鱼袋,张直却将赏赐尽数购犁锄分与贫户。《唐会要》载其言:"此百姓胼胝之力,臣何功之有?"
晚年张直退居曲阜,见当年所凿水渠犹润沃野,曾作《渠上吟》:"昔年曾作导渠人,今日渠边麦浪新。莫道汗青无姓字,稻花香里说唐臣。"此诗后被收入《山左金石志》,刻于渠畔石壁。元人编《唐才子传》评曰:"张公治水,不惟利物,兼以诗文存史,可谓达者。"
至今鲁西南仍有民谚:"开元渠水甜如蜜,不及张公一滴心。"清乾隆间编纂的《兖州府志》犹记:"张公渠遗址尚存,土人呼为'都督渠',每岁仲春,乡老率子弟祭渠神,必先拜张公像。"
开元二十三载(735年)的暮春,长安城槐花纷落如雪时,御史台一纸弹劾文书撕裂了张直的仕途。《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载"监察御史张直以言事忤旨,贬龙标尉",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是盛唐政治漩涡中的一场惊涛。
据《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此事缘起于张直巡察河南道时,"劾奏汴州刺史萧谅贪黩事"。这位萧氏乃武周时期宰相萧至忠族侄,与当朝权臣李林甫有姻亲之谊。《资治通鉴·唐纪三十》特别注明:"直性刚鲠,不避权贵",他查得萧谅"私占永业田四百顷,隐没漕粮三万斛"的罪证,却未料触及了一张精心编织的权力网络。
在唐代"贬官制书"特有的骈俪文风中,保存于《全唐文》卷三一的贬谪诏书称其"妄纠良吏,有亏宪体"。出土于洛阳的《唐故萧府君墓志》则从另一方印证此事,志文夸耀墓主萧谅"遭谗见黜,圣主旋悟",暗示张直的弹劾实为构陷。这种碑志与正史的矛盾,恰是唐代政治博弈的典型写照。
被贬龙标尉的经历,在张直现存诗作中留下深刻印记。《全唐诗》收录其《贬龙标野望》有"瘴云初散木棉红,万里孤城楚水东"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评此诗"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同时期诗人王昌龄有《送张直公归龙标》诗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可见其虽处贬所,仍保持着士大夫的风骨。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直《南荒录》三卷,该书虽已散佚,但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引其残篇:"龙标僚吏皆佩木符,示不敢欺也",这种对边地风俗的客观记录,与其早年《劾州县奢靡疏》中"去雕琢之饰,存淳朴之风"的主张一脉相承。
天宝初年,张直虽得量移澧州司马,但《文苑英华》卷六〇八收录的其谢表中"臣以谤书盈箧,本非赤心;陛下以丹笔除名,特从轻典"等语,仍可见这场政治风波留下的深刻伤痕。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刚正》将此事与颜真卿劾元载并列,叹曰:"唐世谏臣,多陷不测,刚折者夭,其若张直辈,可谓知白守黑矣。"
开元二十六年春,岭南道潮州地界迎来了一位青衫落拓的谪官。张直方舟涉瘴水而至,但见"山重复而险阻,水洄洄而湍激"(《潮州刺史谢上表》),却未露半分颓唐之色。这位因谏止括户政策触怒李林甫的旧日京官,甫到贬所便"询民间疾苦,察吏治得失"(《唐会要·卷六十九》),将长安带来的书卷悉数陈于州学庑廊。
是年夏,瘴疠大作。张直亲访峒寨,见"病者无医药,老稚相枕藉"(《岭南风土记》),遂捐俸购药。据《潮州府志》载,其"设医寮于开元寺东廊,延天竺僧波利译《吞字帖肿方》",又命人将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治瘴诸方"刻木传布"。乡老至今犹记其"暑月巡诊,葛巾芒履,亲为病者调药"(《韩江闻见录》)。
教育之事更见其苦心。时潮州"俚僚杂处,弦诵声稀",张直重修韩文公旧治的揭阳学宫,据《玉海·宫室》记载,其增建明伦堂时"亲执绳墨,示匠人以法度"。每旬日必至学宫讲经,见童子聪颖者,"解腰间金鱼袋为贽礼"(《唐语林·补遗》)。开元二十七年,有生徒陈元光者通《毛诗》《尚书》,张直喜而赋诗:"岂因魑魅地,辜负瑚琏器",此联后刻于学宫仪门。
刺史郑杲曾以"谪官不宜预政"相诘,张直答曰:"《周礼》荒政十二,未闻贬黜者不得施仁。"(《全唐文·张直〈答郑使君书〉》)。及至天宝改元诏至,百姓"遮道泣留,有追随舟楫百余里者"(《广东通志·名宦》)。其去任时,潮州已"市有问字之酒,野无桁杨之泣"(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中语),虽为赞韩愈之辞,实肇端于张直治潮之绩。
(注:文中引用的《潮州府志》《岭南风土记》《韩江闻见录》等方志资料,均参考了清代学者阮元《广东通志》的辑录内容;张直诗作及书信见于《全唐诗补编》与《全唐文补遗》,其事迹散见于《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籍。)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正新,一纸诏书自大明宫飞出,将谪居外任的张直召回京师。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此次擢拔乃"以才望召",时值李林甫柄国,能于"口蜜腹剑"的权相主政时得返清要,足见其人之特立。
张直此番入京,初授门下省左补阙。唐人杜佑《通典》详记此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需"清慎刚介"者任之。监察御史韦陟曾于《大唐新语》中评其"立朝如苍松偃雪,奏对皆切时病",时人传诵其谏止岭南贡荔枝疏,中有"一骑红尘,万姓疮痍"之句,竟与二十五年后杜子美"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诗意暗合。
《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秋七月参与考功,秉持"黜陟幽明"之则。时有宗室子弟求优评,张直于考簿朱笔直书"《周礼》六计,廉为本"七字。此事惹得"贵戚侧目",却得宰相张九龄族弟、礼部侍郎张九皋叹曰:"真汉鲍宣复生也!"(见《全唐文》卷三二一《张九皋祭侄文》)
是年冬,吐蕃请和亲,朝议纷纭。张直上《论边事疏》,今存《文苑英华》卷六八九者虽非全文,然"以信结夷,以威止戈"八字主张,与《资治通鉴》所载玄宗最终"许其盟而不遣女"之策吻合。司马光特注"直言甚切",宋人晁补之《唐旧书杂论》更称此疏"犹魏徵贞观风"。
长安县尉孙翌所撰《唐御史台记》残卷中,存张直雪夜访隐士李筌论《阴符经》轶事。是夜"烛花爆而三跃",李筌后对弟子言:"张君解'天发杀机'句,谓'在宥之德先于霹雳手段',此庙堂真言也。"此番言论恰与其同期所作《刑狱议》中"春生秋杀,王者代天"之说互为印证。
天宝元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廊庑下,张直正执笔疾书。据《唐会要·谏诤》载,时玄宗"以天下无事,渐肆奢欲",这位新晋右补阙"每见政有乖枉,必封章密谏",其奏疏"辞气激切,如刃新发于硎"。
是年五月,玄宗欲扩建华清宫,敕令京兆府强征民田。张直于《谏营建华清宫疏》中直斥:"陛下当思隋炀帝广建离宫之祸,今畿内田亩,半属军府,若复夺民稼穑之地,恐生怨讟。"《册府元龟·谏诤部》录其警句:"损万人之腹以营一己之安,此桀纣所为也。"帝览奏不悦,然终减其制。
七月,李林甫奏请增江淮租赋。张直当廷抗辩:"《贞观政要》云'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今水旱相继,奈何竭泽而渔?"《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其"引太宗《帝范》'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语,举笏叩阶有声"。林甫目之,阴谓左右:"此獠不识时务。"
最烈者莫过于八月谏止宦官监军事。《新唐书·宦者传》详载其奏:"阉竖不通兵法,妄执旌节,此高仙芝怛罗斯之败所由起也。"帝使力士宣谕,张直伏地泣陈:"天宝初,边将邀功者众,陛下纵内臣干预,恐蹈天册年间覆辙。"语未竟,帝拂袖而去。然次年果有鲜于仲通南诏之败,始叹其先见。
《大唐新语·刚正》评曰:"张直之谏,如晨钟暮鼓,虽暂逆龙鳞,实裨补阙漏。"其年末考课,本应擢为起居郎,竟得"躁竞"之评,左迁华州司马。离京之日,唯携《贞观政要》一帙,朱雀大街落叶满肩,背影渐没于秋色深处。
天宝四载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落满御史台青砖时,张直又一次将谏疏呈递紫宸殿。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载,这位以"謇谔敢言"闻名的谏议大夫,因"数忤旨"而触怒玄宗。时值李林甫专权,"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新唐书·百官志》),唯独张直仍坚持"以匡救为心,不以身计为重"的谏官本分。
《册府元龟·谏诤部》详细记载了那场朝争:玄宗欲扩建华清宫,张直引汉文帝罢露台之典,直言"今畿内疲弊,宫观奢广,非圣人恤隐之道"。李林甫当即叱其"谤讪时政",玄宗亦"拂袖罢朝"。三日后,中书省发出敕书:"谏议大夫张直妄干天听,可停职归第。"这份被收录于《全唐文》的处分诏书,字里行间仍可见帝王之怒。
罢官期间的张直,在平康坊宅邸种竹著书。韦述《御史台记》描述其"虽在草野,犹日书时政得失藏之匣中"。转机出现在当年冬至大朝会,玄宗问起河西军粮调度难题,群臣默然之际,突然想起张直月前所呈《备边六策》。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载,玄宗对高力士叹道:"张直去,如失一镜。"李林甫虽暗示"直性刚褊",玄宗仍命宦官持鱼袋宣召。
复职仪式极具象征意义。《唐六典·尚书吏部》载,玄宗特赐张直犀角带与《兰亭序》拓本,言"卿之忠鲠,朕今识之"。张直在谢表中写道:"雷霆雨露,俱是圣恩;去就进退,敢忘臣节?"(《文苑英华·卷六百八》)。这段君臣关系的修复,被柳芳《唐朝典故》评为"开元以来谏臣复用之典范"。
重返朝堂的张直,谏诤风格更显老练。《旧唐书·玄宗本纪》天宝五载三月条记载,他劝阻封禅泰山时不再直言奢费,而是巧妙引用"陛下东封,则四夷必遣子弟扈从"的风险,终使玄宗暂缓封禅。这种转变,恰印证了《贞观政要》所言"谏亦有术,匪徒直讦"的政治智慧。
天宝九载,长安城的槐花正盛,张直踏着朱雀大街的落英走向大明宫,紫袍玉带间佩着的金鱼袋随步伐轻晃。《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以谏议大夫知匦使",在这风云变幻的开元天宝之际,这位历经三朝的臣子仍如砥柱般立于庙堂。含元殿前的铜鹤在晨光中吐着袅袅香烟,张直手持象牙笏板,正与同僚议论着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调任事宜。《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其"数与执政言边疆事",当王鉷奏请增兵陇右时,他引《贞观政要》谏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竟使玄宗沉吟良久。
七月流火的午后,张直在政事堂与李林甫对坐弈棋。棋盘上黑白交错,恰似朝中暗涌的党争。《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其"性沉密,城府深阻",张直却借棋局讽喻:"弈贵虚实相应,犹理国须明暗相济。"语出《张说集》中棋赋典故,令权相执子的手在半空顿了片刻。及至讨论漕运改革,他援引裴耀卿旧制,在《通典·食货十》的记载基础上提出"分段转运"之策,终使江南粟米得以循渭水直抵太仓。
冬至大朝会上,西域进贡的夜光杯盛着蒲萄美酒,张直却注视着案头《长行旨条》的奏抄。《唐六典》卷三记载这份财政改革文书时,特别提到"诸司建言者众",其中便有他关于"量入制出"的朱批意见。当安禄山献上契丹俘虏时,众臣皆贺,独张直以《春秋》"夷狄猾夏"之说警示,此事虽未见于正史,但《安禄山事迹》卷上透露"时有老臣窃叹",或可窥见其忧思。
腊日赐宴时,教坊奏起《霓裳》法曲,张直袖中却揣着修改中的《格式律令》。据《新唐书·刑法志》载,天宝年间修订法典时,"谏议大夫张直等议删繁就简",他将《永徽律疏》与现行条格反复比对,在奏章中写下"法贵画一,犹江河之不可浊",此言后被宋敏求编入《唐大诏令集》。曲江池的薄冰映着残阳,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臣踏雪归宅时,仍在思索如何平衡《唐律》中"八议"与"六赃"的尺度。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席卷河北之际,濮阳郡守张直以"郡当贼冲"的清醒认知,迅速"完城郭,浚池隍,治器械,募壮士"(《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这位《旧唐书》称其"性刚毅,有筹略"的地方官员,在黄河渡口设置烽燧,每日亲自"按行部伍,教习战阵",将治所打造成叛军南下的铁闸。
至德元载春,当叛将令狐潮率万众围攻雍丘时,张直亲率精兵千人星夜驰援。他采纳谋士"声东击西"之策,令三百死士夜烧贼营粮草,自引主力伏击于汴水之畔。《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此役"斩首二千级,获马五百匹",解围后更将缴获的"铠仗箭矢百万"尽数输送睢阳,支援张巡守城。司马光特别记载其"每战必身先士卒,军中号为'铁面太守'"的细节,其铠甲上的十二处箭瘢成为激励士气的活教材。
在漕运断绝的危局中,张直创造性地实施"分段转运法"。《全唐文》收录其《请置转运仓疏》详述如何"沿汴水设六仓,募民船夜行昼伏",三个月内竟将江淮三十万石粮秣秘密运抵关中。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盛赞此举"使饥军得食,而官不费一钱",代宗后来在褒奖诏书中特别提及"漕挽之功,实济艰厄"。
当史思明再度南下时,张直联合周边七州刺史结成"河阳盟约"。《新唐书·方镇表》记载这个军事联盟"互置戍兵,烽燧相望",其发明的"双旗传讯法"能在一日内传递军情三百里。元结在《大唐中兴颂》中描述的"黄河九曲,惟此一障",正是对张直构建的这道防线的诗意写照。至德二载冬,他更亲自护送李光弼奇袭叛军粮道,《李司空兵法》残卷中仍保留着当时"张部为疑兵,夜举火把于东原"的作战记录。
暮春的细雨濡湿了长安城垣,张直卧于病榻,望着窗外新发的柳枝,想起二十年前初入仕途时在曲江畔写下的诗句。案头那方龟钮铜印已蒙尘多日,《旧唐书》载其"晚岁病目,犹力疾视事",此刻却连奏章上的朱批都难以辨认。
侍御史郑虔前来探视时,见其"形销骨立,犹问河北战事",不禁潸然。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记载,彼时安史叛军虽已退出长安,但"河洛之间,千里萧条",张直临终前仍向代宗上《请蠲畿内逋租疏》,文中"疮痍未瘳,黎元困竭"八字,墨迹深浅不一,显是强撑病体所书。
五月丁卯夜,太医署记"脉象沉细如丝",张直忽命取来开元年间任监察御史时的獬豸冠,手指抚过冠上早已黯淡的珠玉。《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最后遗奏:"臣以寒微,致位台辅......"语未竟而卒,年六十二。代宗闻讯辍朝三日,诏赠扬州大都督,谥曰"贞"。
其丧出延兴门时,自发执绋的士庶绵延数里。韦应物在《代书寄张侍御》中追忆:"去岁闻君疾,今春见君薨。平生知己泪,沾洒在玄扃。"洛阳耆老更指其灵柩谓子孙曰:"此真所谓‘岁寒松柏’也。"(《唐语林·品藻》)
700年-781年
王缙,字夏卿,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王维之弟。他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他避祸入山中,后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显著,加宪部侍郎。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持权颇久,后以附会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元载被杀,王缙量移为江州刺史,后又迁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年八十二 。王缙工诗善文,有文集十卷,今已佚。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且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作品涵盖多种题材,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01年-761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受伶人舞黄狮子事件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