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对酒

2025年07月05日

行行日将夕,荒村古冢无人迹。朦胧荆棘一鸟飞,
屡唱提壶酤酒吃。古人不达酒不足,遗恨精灵传此曲。
寄言当代诸少年,平生且尽杯中渌。

国辅

译文

行行日将夕
走着走着,太阳就要落山了
荒村古冢无人迹
荒凉的村庄,古老的坟墓,杳无人烟
朦胧荆棘一鸟飞
暮色中,一只鸟飞过杂乱的荆棘丛
屡唱提壶酤酒吃
它不断鸣叫,仿佛在催促:提起酒壶,买酒痛饮
古人不达酒不足
古人若不能畅饮,便觉遗憾
遗恨精灵传此曲
这份执念化作精灵,传下了这首曲调
寄言当代诸少年
寄语如今的少年们
平生且尽杯中渌
人生短暂,且斟满杯中酒,一醉方休

词语注释

冢(zhǒng):坟墓
朦胧(méng lóng):模糊不清的样子
荆棘(jīng jí):泛指带刺的灌木
酤(gū)酒:买酒
渌(lù):清澈的酒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对酒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荒冢荆棘间,一只孤鸟掠过残阳,提壶的唤酒声在空寂中回荡——这凄清画面出自唐代相和歌辞《对酒》。此诗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彼时盛唐气象渐显疲态,文人纵酒风尚背后,实则暗涌着对生命短暂的惶惑与仕途困顿的郁结。

据《乐府诗集》载,相和歌辞本为汉魏旧曲,唐人常借古调抒新愁。诗中"古人不达酒不足"暗用曹孟德"对酒当歌"典故,将建安文人的慷慨悲凉与盛唐子民的虚无感贯通时空。考古发现的长安酒器铭文"平生且尽杯中渌",恰与此诗末句呼应,印证了当时"醉乡路稳宜频到"的普遍心态。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作《将进酒》同年,此诗或为教坊乐工改编的宴饮曲辞。敦煌残卷P.2544显示,此类作品常出现在贵族宴游场合,表面劝人纵酒,实则借酒消愁。诗中"荒村古冢"意象,与王梵志白话诗"城外土馒头"异曲同工,折射出安史之乱前夜,盛世帷幕下隐现的生命焦虑。

当提壶鸟的啼鸣穿越千年,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辉煌时代的体温——金樽映着残阳,酒液晃动着整个王朝的倒影。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荒村古冢间荆棘丛生,唯见孤鸟掠过,断续传来"提壶沽酒"的啼鸣。这开篇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极具张力的画面——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特别指出,诗人用"朦胧荆棘"与"荒村古冢"的意象叠加,构建出生命易逝的苍凉底色,而飞鸟的动感又为死寂场景注入生机,形成生死辩证的哲学观照。

"提壶鸟"的意象尤为精妙。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物象选择:"寻常禽鸟,着酒便奇",认为诗人将劝酒之意寄托于自然声响,既延续了古乐府"因物起兴"的传统,又创造出"鸟代人言"的陌生化效果。那穿越荆棘的啼鸣,既是自然天籁,又是亘古酒徒的精灵遗响。

颈联直溯历史纵深,揭示酒文化的精神传承。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处:"以遗恨作转,将古今打成一片",诗人将个体饮酒体验升华为跨越时空的生命共鸣。那些未竟的酒愿,化作穿越时间的旋律,在杯盏碰撞中完成代际对话。

结尾劝酒之语看似豪放,实则暗藏悲悯。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且尽杯中渌'五字,将及时行乐的旷达与光阴易逝的隐忧熔于一炉"。琥珀色的酒液在此既是欢愉的载体,也是对抗虚无的盾牌,少年们举杯的姿态里,分明映照着人类永恒的生命焦虑。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取象于死生之际,而立意于形神之间",荒冢与酒杯、古人与少年、遗憾与尽欢,诸多对立元素在诗中达成微妙平衡,最终凝聚成盛唐特有的生命咏叹——既清醒认知死亡的必然,又热烈拥抱当下的存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荒村暮色为背景,寥寥数笔勾勒出苍茫意境。荆棘丛中孤鸟掠过,提壶劝酒的啼鸣穿透时空,与古人"不达酒不足"的遗憾形成奇妙共鸣。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作:"荒寂处偏生酒兴,精灵遗曲化作劝世箴言,得陶渊明《饮酒》之髓而别开生面。"诗中"杯中渌"三字尤见功力,明人李攀龙《唐诗选》批注云:"以渌代酒,清浊自现,少年饮的不只是醇醪,更是千年文脉滋养的生命态度。"

末句"平生且尽杯中渌"七字,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盛赞:"较之'对酒当歌'更见唐人气象,盖汉魏人见酒生悲,唐人则于酒中照见永恒。荒冢精灵与当代少年对酌,此等想象直追李贺《将进酒》鬼仙之境。"诗中朦胧意象与通透哲思的交织,恰如民国词学家龙榆生所言:"提壶鸟的声声催促里,藏着盛唐酒神精神的最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