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
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圣藻悬宸象,微臣窃仰观。

崔湜

译文

沁园东郭外
在沁水园林的东城墙外
鸾驾一游盘
公主的车驾在此游赏盘桓
水榭宜时陟
水边的楼台正适合登临
山楼向晚看
山间的楼阁在暮色中更显壮观
席临天女贵
宴席上公主如天女般尊贵
杯接近臣欢
酒杯传递间近臣尽展欢颜
圣藻悬宸象
御笔题词高悬如日月星辰
微臣窃仰观
卑微的臣子我暗自仰望赞叹

词语注释

鸾驾(luán jià):装饰有鸾鸟图案的车驾,指公主的车驾。
陟(zhì):登高。
圣藻(shèng zǎo):皇帝或尊贵人物的笔墨,这里指御笔题词。
宸象(chén xiàng):指帝王的手笔或象征。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年间,长安城东的沁水之畔,长宁公主的东庄别业正掩映在终南山的岚霭之中。这座由太平公主旧邸改建的园林,承载着盛唐皇室最绮丽的时代剪影——金谷铜驼的豪奢与曲江流饮的风雅在此交融。

当鸾驾的环佩声惊起林间宿鸟时,随行的文士们正以恭谨的姿态酝酿诗情。史载景龙四年三月甲寅,中宗率近臣游幸公主山池,这场融合了政治仪典与私人宴集的雅聚,恰是应制诗繁荣的典型场域。水榭朱栏间流动的不止是御酒琼浆,更是权力对文学的温柔招抚。

诗人以"天女贵"暗喻受宠的公主,将帝王宸藻比作昭回云汉的星象。字里行间既见"陪游禁苑"的荣宠,又藏"微臣仰观"的审慎。这种精妙的平衡,正是初唐宫廷诗人在权力美学中的生存智慧——用绮丽辞藻构筑起既满足君主威仪展示,又恪守臣子本分的诗意空间。

在《唐诗纪事》记载的这次侍宴中,同题应制者尚有崔湜、李峤等十余人。当他们的诗作如七宝流苏般装饰着大唐的春天时,谁又能说这些金声玉振的韵文,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建筑呢?

赏析

诗人以"沁园东郭外"开篇,将皇家园林的恢弘气象隐于平实笔触之下。吴小如先生曾评此句"看似寻常位置交代,实则以空间延展暗示皇权辐射","鸾驾"意象的运用更被傅璇琮先生誉为"以祥禽代帝王,既合应制之体,又显含蓄之美"。

"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二句,程千帆先生在《古诗今选》中特别指出时空交织的艺术:"'时陟'与'向晚'构成时间纵轴,'水榭'与'山楼'铺展空间横轴,在工整对仗中构建立体画境。"这种时空处理既展现园林景致的层次感,又暗含"游盘"的动态过程。

颈联"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被袁行霈先生解为"双重镜像":"天女之贵映照公主尊荣,近臣之欢反射圣心愉悦"。叶嘉莹教授则注意到"临"与"接"的动词运用:"两个看似平常的动词,精准捕捉了宴席间微妙的尊卑秩序与情感流动"。

尾联"圣藻悬宸象"中,"圣藻"意象被莫砺锋先生阐释为"以文字符号具象化皇权威严",而"窃仰观"三字,罗宗强先生认为"既恪守臣子本分,又透露出文人对文化权力的敬畏"。霍松林先生在《唐诗鉴赏》中盛赞此结句:"以仰观之姿收束全篇,使应制诗的颂圣主题自然升华为对文明秩序的礼赞。"

全诗情感表达呈现出"显隐二重性"(钱钟书语),表面是典雅的游宴记录,内里却贯穿着对皇权秩序的深刻体认。葛晓音教授特别推许诗中"克制的抒情":"在工丽的应制外衣下,藏着诗人对盛世气象的真诚感动,这种感动因克制而愈发珍贵。"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乃应制诗之上乘,以清丽之笔绘皇家游宴之盛,字字珠玑,句句生辉。首联"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开篇即显气象,以"鸾驾"点明皇家身份,"游盘"二字暗含从容之态,恰如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所言:"初唐应制,贵在得体,此作起笔即见皇家雍容,不落凡俗。"

颔联"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对仗精工,时空交错。"宜时"二字尤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宜时'非独言登临之适,更暗合圣心所向,此等用笔,最见侍臣玲珑心窍。"而"向晚看"三字,则化静为动,使山楼暮色顿生情致。

颈联转写宴席盛况,"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近代学者闻一多曾评此联:"'天女'喻公主,既合身份,又避直露;'近臣欢'三字,将自身恭谨之态藏于群臣同乐之中,深得应制诗'颂而不谀'之旨。"

末联"圣藻悬宸象,微臣窃仰观"收束全篇,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有云:"应制诗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作以'窃仰观'作结,既显宸章之崇高,又见臣子之虔敬,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尤其"悬"字,既实指御题高悬,又暗喻圣德垂范,一字双关,可见匠心。

通观全诗,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总评道:"气象宏敞而措辞婉雅,典丽中自饶风骨,初唐应制诗能若此者,不过十数篇耳。"此评可谓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