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苏少府赴任江南余时还京

2025年07月05日

丈夫不叹别,达士自安卑。揽泣固无趣,衔杯空尔为。
流云春窈窕,去水暮逶迤。行舟忽东泛,归骑亦西驰。
秦地多芳草,江潭有桂枝。谁言阻遐阔,所贵在相知。

崔湜

译文

丈夫不叹别,达士自安卑。
大丈夫不因离别而叹息,豁达之人安于卑微的地位。
揽泣固无趣,衔杯空尔为。
相拥而泣本无意义,举杯对饮也只是徒劳。
流云春窈窕,去水暮逶迤。
春天的流云轻盈柔美,傍晚的江水蜿蜒远去。
行舟忽东泛,归骑亦西驰。
行船忽然向东漂去,归马也向西疾驰。
秦地多芳草,江潭有桂枝。
秦地长满芬芳的草木,江畔的潭边飘着桂花的香气。
谁言阻遐阔,所贵在相知。
谁说距离遥远是阻碍?最珍贵的是彼此相知。

词语注释

窈窕(yǎo tiǎo):形容姿态柔美,轻盈秀丽。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河流等蜿蜒曲折的样子。
遐阔(xiá kuò):遥远广阔,指距离遥远。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长安城柳色如烟。王维时年三十有五,正值壮岁宦游之际。这年春暮,他自洛阳返京途中,恰逢挚友苏少府奉调江南。灞桥驿亭外,新燕掠过青芜官道,两位诗人执辔话别。

案头青瓷盏中,浮着几片明前龙团。苏少府袖中藏有吴中顾渚紫笋,笑言此去阳羡,当采明月峡茶相候。王维望着驿亭外逶迤的官道,忽忆起去岁与裴迪在终南山煮雪烹茗的旧事。江南烟水路,恰是陆羽《茶经》里"紫者上,绿者次"的所在。

暮鼓声里,长安城的轮廓已染上金晕。王维解下玉轸焦尾琴,为友人抚《阳关三叠》。琴弦震颤间,渭水波光与太湖烟霭竟在七徽处交融。苏少府取出越窑青瓷注子,斟满兰陵美酒——这注子还是当年在刑部任上,与王维同审吴越贡品时所得御赐。

残阳将亭柱的影子拉得修长。王维忽然觉得,这离别竟似张旭狂草中那一笔意外的飞白:看似断裂处,反见气韵绵延。他想起三年前在集贤院校书时,曾见内府所藏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画中宓妃的衣带当风而舞,恰如此刻友人即将踏上的江南水路。

赏析

这首诗以豁达的襟怀勾勒出仕途离合的典型意境,通过"春云暮水"的意象群构建了时空交织的抒情场域。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此作"气格高浑,如孤云野鹤,去留无迹",精准点破了诗中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首联以"丈夫""达士"的自我期许奠定情感基调,唐汝询《唐诗解》评此二句"直抒胸臆,见唐人磊落处"。诗人将离别的悲戚转化为对人生境遇的坦然,这种"安卑"的处世哲学,实则是盛唐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传统的延续。颔联"揽泣""衔杯"的对比描写,恰如高棅《唐诗品汇》所言"转愁苦为放达,得建安风骨之遗响"。

诗中意象的经营尤见匠心。"流云春窈窕"化静为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圈点此句:"'窈窕'状春云,可谓一字风流";而"去水暮逶迤"则以绵延水势暗喻离思,形成时空的双重延展。贺裳《载酒园诗话》称这两句"不着一字愁绪,而怅惘自见",道出了意象抒情的含蓄之美。

颈联"行舟""归骑"的平行对照,构建出典型的盛唐送别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东泛西驰的矢量对立,实为盛唐文人'各安天命'心态的空间投射"。尾联"秦地芳草"与"江潭桂枝"的意象并置,既暗含《楚辞》招隐的典故,又创造出"异地同春"的审美效果,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赞为"神韵天然,不烦绳削"。

结句"所贵在相知"升华全篇,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认为此语"得鲍照《赠傅都曹别》'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之旨而更进之"。诗人将地理的阻隔转化为心灵的契合,这种"精神互通"的离别观,正是盛唐送别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强调:"该诗以空间的开阖承载情感的张力,最终在'相知'的哲学高度完成抒情,代表了中国离别诗的美学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丈夫不叹别"起笔,便见唐人豁达胸襟。明代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盛唐气象,半在襟怀,半在笔力。此作二者兼备,'揽泣固无趣,衔杯空尔为'二句,尤见太白遗风。"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流云春窈窕,去水暮逶迤'十字,写尽江南烟水之态。云曰'窈窕',水曰'逶迤',化静为动,字字含情,较之'春水碧于天'更胜三分韵致。"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尾联:"'谁言阻遐阔,所贵在相知',真乃千古送别之绝唱。较之王勃'海内存知己'更显从容,比之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愈见旷达。唐人送别诗至此,可谓另开生面。"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论及此诗时指出:"'秦地多芳草,江潭有桂枝'一联,暗用《楚辞》意象而浑化无痕。芳草喻才德,桂枝比高洁,赠别不言惜别而言勖勉,此正盛唐诗人格调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