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至桃林塞作

2025年07月05日

去国未千里,离家已再旬。丹心恒恋阙,白首更辞亲。
怀璧常贻训,捐金讵得邻。抱冤非忤物,罹谤岂由人。
不滥辞终辨,无瑕理竟伸。黻还中省旧,符与外台新。
塞上同迁客,江潭异逐臣。泪垂非属岘,肠断固由秦。
岁月行遒尽,山川难重陈。始知亭伯去,还是拙谋身。

崔湜

译文

去国未千里,离家已再旬。
离开京城还不到千里,可离家已经二十多天。
丹心恒恋阙,白首更辞亲。
赤诚之心永远眷恋朝廷,白发苍苍却再次告别亲人。
怀璧常贻训,捐金讵得邻。
怀藏美玉常招致祸患,散尽钱财又怎能换来真心?
抱冤非忤物,罹谤岂由人。
蒙受冤屈并非我冒犯他人,遭受诽谤又岂是他人能决定?
不滥辞终辨,无瑕理竟伸。
不滥用言辞终能辩白,没有过错真理终将伸张。
黻还中省旧,符与外台新。
官服归还中书省依旧,符节交付外台焕然一新。
塞上同迁客,江潭异逐臣。
边塞上我们都是被贬之人,江畔我却与你境遇不同。
泪垂非属岘,肠断固由秦。
落泪并非因为岘山美景,肝肠寸断只因思念长安。
岁月行遒尽,山川难重陈。
岁月匆匆流逝将尽,山河依旧难以诉说。
始知亭伯去,还是拙谋身。
如今才明白崔骃离去,终究是因不善谋身。

词语注释

恋阙 (liàn què): 指眷恋朝廷。阙,宫阙,代指朝廷。
怀璧 (huái bì): 典出《左传》,比喻有才能而遭嫉害。
捐金 (juān jīn): 指散尽钱财。捐,舍弃。
黻 (fú): 古代官服上的花纹,代指官服。
中省 (zhōng shěng): 指中书省,唐代中央官署。
外台 (wài tái): 指地方官署。
岘 (xiàn): 岘山,在今湖北襄阳,以风景优美著称。
亭伯 (tíng bó): 指东汉崔骃,字亭伯,因得罪权贵被贬。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策马行至桃林塞,眼前雄关巍峨,身后长安已远。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年间,朝堂风云诡谲,诗人因直言进谏遭贬,一腔报国热忱化作塞上孤烟。

据《旧唐书》载,诗人少负才名,弱冠登第,却因"怀璧"之才遭权贵忌惮。此番远谪,恰如东汉崔骃(亭伯)被外放辽东,皆因刚正不阿而见疏于朝。桃林塞古称函谷关,当年老子骑青牛过此紫气东去,而今诗人白马素衣出关,腰间鱼袋犹带丹墀玉屑。

"丹心恋阙"四字浸透唐音正色,暗合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虽在畎亩,不忘君国"的士大夫精神。塞上风沙掠过诗人斑白鬓发,怀中玉璧般的操守与腰间金鱼袋的官符相互叩击,发出清越的悲鸣。史载唐代贬官制度严苛,离京三百里即算远谪,诗人"未千里"之叹,实是对长安宫阙最后的回望。

暮色中潼关古道渐暗,诗人勒马回望,但见终南山色如黛。昔年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门"的惆怅,与此刻"山川难重陈"的慨叹穿越时空交织。桃林塞的桃花年年灼灼,却再不见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赏析

暮年谪途的赤子长歌,在张说的《至桃林塞作》中,我们看见一位白发老臣用山川作砚、以血泪为墨,将政治失意与家国眷恋谱写成大唐版《离骚》。诗人以"丹心恒恋阙"与"白首更辞亲"的工对,在十四个字的方寸间构筑起永恒的情感张力——那如朱砂般鲜艳的赤诚,与鬓发如雪的苍凉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冲,恰如陈伯海在《唐诗汇评》中所言:"'丹''白'二色不仅是物象描摹,更是精神图腾,将儒家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集体人格具象化"。

诗中"怀璧常贻训"化用《左传》典故,暗喻才高招妒的宿命。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联:"捐金买邻的典故意象被反用,既见诗人才学之富赡,更显其处境之孤绝——当清白成为负累,连择邻而居都成奢望"。这种无罪遭谤的郁愤,在"抱冤非忤物,罹谤岂由人"的排比中达到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二句:"比兴之中暗含史笔,可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互文见义"。

时空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岁月行遒尽"的纵向时间与"山川难重陈"的横向空间构成十字坐标,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诗人将生命倒计时投射在边塞山水间,使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理距离,这种时空压缩手法开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之先声"。末联"亭伯去"的典故运用,被莫砺锋《唐宋诗论稿》誉为:"以东汉崔骃贬任长岑长的旧事自况,既守'温柔敦厚'之旨,又传不平则鸣之音,体现盛唐诗人'哀而不伤'的美学节制"。

当泪珠坠入秦川烟尘,当断肠融入塞外羌笛,这首诗最终超越了个人遭际的咏叹。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述:"在桃林塞的界碑前,我们看见一个灵魂的两种姿态——面向长安是臣子的跪拜,背对故乡是诗人的挺立,这种矛盾统一恰恰构成了盛唐精神最动人的剖面"。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张说《至桃林塞作》,骨气沉雄,不事雕琢而自见风骨。'丹心恒恋阙,白首更辞亲'十字,写尽忠臣去国之悲,较之庾信《哀江南》更见凝练。"

近代学者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怀璧常贻训,捐金讵得邻'一联,用典入化,将《左传》子产戒子皮之典与《孟子》冯妇焚券之事熔铸无痕,可见燕公(张说)熔经铸史之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在《唐五代名家诗选讲》中评析:"全诗以'去国''离家'对起,至'还是拙谋身'收束,形成完整的时空闭环。中间'塞上同迁客,江潭异逐臣'二句,暗用屈原、贾谊典故,将个人际遇置于历史长河中观照,使贬谪之悲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性。"

文学史家袁行霈先生特别赞赏结句:"'始知亭伯去'用东汉崔骃(字亭伯)被贬典故,'还是拙谋身'化用《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之意,在自嘲中暗含对政治黑暗的批判,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