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崔湜

译文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应制诗:登骊山极目远眺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
骊山多么雄伟壮丽啊,我在此沉思徘徊。
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御道蜿蜒穿过山林,旌旗装点的门楼依山石而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
云雾仿佛从手边升起,山河要塞尽在掌握之中。
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不像那遥远的蓬莱仙岛,经年累月也难以前往。

词语注释

玄览(xuán lǎn):指深远的观察或思考。
旌门(jīng mén):古代用旌旗装饰的门楼,多指帝王行宫或军营的大门。
蓬壶(péng hú):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此处代指遥远难至的仙境。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携文武百官登临骊山绝顶,其时雪霁初晴,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帝命群臣应制赋诗,右丞相张说此作便成于云海吞吐之间。

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骊山行宫新竣,九重宫阙依山势而建,宛如天家仙阁坠入凡尘。"御路穿林""旌门倚石"二句,实写玄宗仪仗蜿蜒山道的盛况——朱漆宫车碾碎残雪,羽林郎的金甲映着松柏寒光,石坊上"昭阳"二字犹带新凿的锋芒。张说执笔时,必见终南余雪化作紫烟,渭水如练缠绕长安,方有"烟霞肘后发"之奇想。

末联"不学蓬壶远"暗含深意。昔年秦皇汉武屡遣方士求仙,而玄宗以人间帝王筑华清宫于骊山,将道家仙境具象为可触的亭台楼阁。张说以"经年犹未回"作结,既颂天子治世如登仙境,又暗喻盛世君臣不必远求长生,此刻琼林玉殿即是蓬莱。史载玄宗览诗大悦,特赐金错刀一柄,此中君臣际遇,恰似骊山朝岚与初阳的交融。

赏析

诗人以"名山何壮哉"开篇,一声慨叹便勾勒出骊山巍峨的气象。这赞叹并非浮泛,而是饱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玄览"二字尤为精妙,《昭明文选》李善注曾释"玄览"为"深观",此处既指帝王登高远眺的庄严仪态,又暗合道家"涤除玄览"的哲学意蕴,将物质空间的登临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观照。

"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工笔写意"的特质。蜿蜒的御道与陡峭的山门形成动态构图,林木与岩石的刚柔对比,恰如谢朓"余霞散成绮"般充满画意。其中"穿""倚"两个动词尤为传神,前者展现皇权威仪对自然的驯服,后者则凸显人工建筑与自然地貌的和谐共生。

颈联"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堪称神来之笔。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此联时指出:"诗人将空间感知彻底重构,云霞仿佛从袖中生出,山河似在掌心浮动,这种微观化的宇宙视角,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典故化用《庄子·应帝王》中"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意境,却又赋予其世俗的辉煌——山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被帝王气度所容纳的现实图景。

尾联"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暗含双重转折。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道:"表面否定求仙的虚妄,实则通过否定来完成对现世荣耀的肯定。"蓬壶仙岛的典故与眼前实景形成张力,最终落脚于对盛世雍容的礼赞。这种"以退为进"的笔法,恰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主题提升到哲学高度。

全诗情感脉络如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从初见的震撼,到细观的赞叹,最终升华为物我两忘的圆融。叶嘉莹先生曾评价此诗"在规矩中见自由,于法度处得风流",正是道出了其将宫廷诗的严整格律与山水诗的旷达情怀完美融合的特质。诗人以空间转换写时间永恒,用具象景物抒抽象情思,在三十字的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气象恢弘的审美宇宙。

点评

此篇《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气象雄浑,如丹青巨手泼墨五岳。首联"名山何壮哉"以叹句破空而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壮哉'二字,如钟磬撞心,顿开盛唐气象"。玄览徘徊间,已见帝王登临之姿。

颔联"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十字写尽天家气派,'穿''倚'二字尤见斧凿之功,非寻常登临语可比"。其构图之妙,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将皇家仪仗与山势浑然相融。

颈联"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最得后世激赏。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子昂此联,化用《列子》御风之意而更进之,烟霞河岳俱成袖中物,真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也"。其空间缩放之妙,令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注:"较杜审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更见雄阔"。

结句"不学蓬壶远"云云,方回《瀛奎律髓》点出深意:"明明身在庙堂,偏说'不学蓬壶',此等应制诗能于颂圣中见超脱,正是子昂高处"。钟惺《唐诗归》更直言:"末句'经年犹未回'五字,将游仙之意翻作恋阙之情,可谓曲终奏雅"。

全诗骨力遒劲处似魏征谏表,风华流丽处类王维辋川,贺裳《载酒园诗话》总评此作:"以仙笔写御题,既得应制之体,复存凌云之志,当与老杜《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