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楼夕望

2025年07月05日

试陟江楼望,悠悠去国情。楚山霞外断,汉水月中平。
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苍苍烟雾里,何处是咸京。

崔湜

译文

试陟江楼望
试着登上江楼远眺
悠悠去国情
心中满是对故国的悠悠思念
楚山霞外断
楚地的山峦在晚霞之外若隐若现
汉水月中平
汉水在月光下显得平静而悠远
公子留遗邑
公子曾在此留下遗迹
夫人有旧城
夫人也曾在这座古城居住
苍苍烟雾里
苍茫的烟雾之中
何处是咸京
何处才是我朝思暮想的咸京

词语注释

陟(zhì): 登高
楚山: 楚地的山峦
汉水: 汉江,长江的支流
咸京: 指长安,唐朝的都城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江楼总带着盛唐气象的余韵,当崔湜执笔写下《江楼夕望》时,长安的月光正穿过武周与开元之交的云翳。这位历经四朝浮沉的诗人,此刻以"试陟"二字起笔,将登临的踌躇化作纸上的墨痕——神龙政变的血渍未干,韦后乱政的阴霾又起,所谓"悠悠去国情",恰是唐中宗朝臣子共有的精神胎记。

楚山汉水的意象在黄昏中展开水墨长卷,"霞外断"与"月中平"的构图,暗合着当时政治地理的裂变。景龙年间(707-710)的襄阳,作为连接巴蜀与中原的枢纽,见证着谯王李重福之乱的烽烟。诗人笔下"公子遗邑"(当指襄阳侯故城)与"夫人旧城"(或暗用楚王夫人息妫典故),实为对李唐宗室屡遭屠戮的哀婉注脚。

咸京的月光终是照不进中宗的昏聩朝堂。崔湜后来依附太平公主的仕途选择,在此诗中已现端倪——那"苍苍烟雾"里迷失的何止是长安宫阙,更是初唐诗人对清明政治的集体想象。江楼望断的每个意象,都成了盛唐前夕最精微的政治气压计。

赏析

暮色中的江楼,成了离人眺望故国的窗口。诗人登临的刹那,悠悠离情便如江雾般漫漶开来。"楚山霞外断,汉水月中平"二句,以工笔勾勒出苍茫的时空画卷——霞光将楚山裁成碎片,月光把汉水熨作平镜。这光影交织的奇景,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为"盛唐气象的微缩盆景",山断水连的构图,暗喻着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的用典极见匠心。公子指春秋时楚国的公子弃疾,夫人则暗喻息妫,两个被故土放逐的魂魄,在诗句里结成知音。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以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楚地典故用得如此熨帖,非深于情者不能道。"历史人物的漂泊身影,与诗人当下的怅惘形成时空叠印。

终篇的"苍苍烟雾里,何处是咸京",将情绪推向更深远的迷茫。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激赏这个收束:"如孤帆没入远空,惟余烟波浩渺。"咸京作为周朝旧都,在此已升华为精神原乡的象征。那抹苍苍烟雾,既是眼前实景,更是横亘在游子与故国之间的历史尘烟。

全诗以"望"字为眼,却处处写"不见"。楚山汉水的壮阔,反衬出个体的渺小;历史人物的沧桑,加重了现实的孤独。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于雄浑处见孤寂,在开阔处藏悲凉,此盛唐遗响之绝妙处。"诗人将地理的远眺转化为时间的凝望,让一座江楼成为了丈量离愁的碑碣。

点评

此诗以登高望远为引,将去国怀乡之思融入浩渺江景,笔致空灵而意蕴深沉。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楚山霞外断,汉水月中平'十字,写尽烟波浩渺之致,而'断'字、'平'字尤见锤炼之功,似有千钧笔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其时空交叠之妙:"后四句忽作苍茫怀古之调,'遗邑''旧城'与'烟雾''咸京'相映,令人生无限沧桑之感。"

"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二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其"用典如盐着水,看似寻常而暗藏机杼",指其化用楚襄王与神女典故而不着痕迹。末句"何处是咸京"以迷离烟景收束,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曾喻此结句"如淡墨晕染的山水卷轴,将政治失意与精神追寻,俱化作天际微茫的云烟"。

全诗最得味处,正在于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所言:"以物理之空明,写心境之幽邃,江楼一望,便见唐人气象。"诗人将地理的远眺转化为精神的远游,使得寻常登临之作,顿生"目极千里伤春心"的永恒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