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江楼总带着盛唐气象的余韵,当崔湜执笔写下《江楼夕望》时,长安的月光正穿过武周与开元之交的云翳。这位历经四朝浮沉的诗人,此刻以"试陟"二字起笔,将登临的踌躇化作纸上的墨痕——神龙政变的血渍未干,韦后乱政的阴霾又起,所谓"悠悠去国情",恰是唐中宗朝臣子共有的精神胎记。
楚山汉水的意象在黄昏中展开水墨长卷,"霞外断"与"月中平"的构图,暗合着当时政治地理的裂变。景龙年间(707-710)的襄阳,作为连接巴蜀与中原的枢纽,见证着谯王李重福之乱的烽烟。诗人笔下"公子遗邑"(当指襄阳侯故城)与"夫人旧城"(或暗用楚王夫人息妫典故),实为对李唐宗室屡遭屠戮的哀婉注脚。
咸京的月光终是照不进中宗的昏聩朝堂。崔湜后来依附太平公主的仕途选择,在此诗中已现端倪——那"苍苍烟雾"里迷失的何止是长安宫阙,更是初唐诗人对清明政治的集体想象。江楼望断的每个意象,都成了盛唐前夕最精微的政治气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