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襄城即事(一作江楼有怀)

2025年07月05日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崔湜

译文

襄城即事(一作江楼有怀)
襄城即景(又名:江楼感怀)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子牟心系朝廷,元凯困居襄城。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繁华街巷依旧在,沙台仍留昔日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
雨后山色更显翠绿,暮色中江水格外清澈。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试问滔滔东流水,何时才能抵达京城?

词语注释

魏阙(wèi què):古代宫门外的阙门,代指朝廷。
元凯:指西晋名将杜预,字元凯,此处借指有才能的人。
冠盖:官员的帽子和车盖,借指达官贵人。
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此处指京城。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襄城,青砖黛瓦浸染着盛唐的余晖。当崔湜提笔写下《襄城即事》时,这座汉水之滨的古城正以它特有的历史厚重,承载着诗人复杂的心绪。

子牟典出《庄子》,喻指虽居江湖而心系庙堂之士;元凯乃晋代杜预表字,曾镇守襄阳而功在社稷。诗人以双重典故自况,暗合其作为宫廷诗人却外放襄州的境遇。据《旧唐书》载,崔湜于景龙年间因卷入政争屡遭贬谪,襄城驿亭的沙渚台基尚存晋代遗痕,冠盖往来的街巷犹闻前朝轶事,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怅惘在此交织成独特的时空褶皱。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二句,看似寻常写景,实藏深意。唐代襄州治所临汉水而建,晴雨交替间的山水变幻,恰似诗人历经政治风云后的心境沉淀。末句"何时到玉京"之问,既是对江水东流的自然诘问,更是对重返长安权力中心的殷切期盼——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初唐宫廷诗人"气象氤氲,意度磅礴"(《诗薮》评语)的典型笔法。

在开元盛世的前夜,这首诗如同镶嵌在荆楚大地上的琉璃碎片,折射出唐代士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永恒命题,也让襄城的砖石草木,永远浸润在了盛唐诗歌的瑰丽长卷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襄城山水与仕途之思的微妙平衡,展现了初唐诗歌由六朝绮丽向自然清雅过渡的典型风貌。子牟、元凯两个典故的运用,恰如吴汝煜在《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中指出的:"崔湜善以古贤自况,将身世之感注入地理空间,形成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二句,历来为评家激赏。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曰:"不着一字妙境,雨洗山骨,月澄江练,尽在'绿''清'二字中"。诗人捕捉住光线变化的瞬间:雨后初晴的山色浸润着湿润的翠绿,暮色中的江水褪去喧嚣归于澄澈。这种色彩美学承袭了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观察方式,却更显凝练。

诗歌的情感脉络呈现双线交织。表面写襄城风物,实则暗藏"魏阙之思"。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指出末句"为问东流水"的深层意蕴:"看似问水,实乃问仕途通塞,玉京非仅指帝都,更喻理想之境"。流水意象的运用,令人联想到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时空慨叹,但崔湜的表达更为含蓄内敛。

在结构艺术上,这首五律体现了初唐律诗的典型特征。香港学者邝健行在《初唐五律艺术研究》中分析该诗时强调:"中二联虚实相生,颔联'冠盖''沙台'写人文遗迹,颈联转绘自然景象,历史沧桑与永恒山水形成张力"。这种布局使二十字的小诗承载了时空穿越的厚重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宦游情绪自然化。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崔湜擅于将政治失意消解于山水,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王维"。尾联的流水之问,既保持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含蓄美,又透露出初唐文人特有的进取精神,在宁静画面中暗涌着生命的躁动。

点评

此诗以"子牟""元凯"二典开篇,将宦游之思与山水清音熔铸一炉,恰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用典无痕,如盐着水。襄城山水在张说笔下,自成高格。"

颔联"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深得王夫之激赏,《唐诗评选》谓其:"以历史烟云点染当下风物,十四字中有千年俯仰。"颈联写景尤绝,冒春荣《葚原诗说》称:"'山光''江色'一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晚唐澄澈之境,已见端倪。"

结句流水问京之思,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点出:"结得渺然,神韵自远。盖襄城之思非止地理,实乃心灵原乡之追索也。"此评深契张说以宦游写普世乡愁的创作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