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州薛都督挽词

2025年07月05日

十里绛山幽,千年汾水流。碑传门客见,剑是故人留。
陇树烟含夕,山门月照秋。古来钟鼎盛,共尽一蒿丘。

崔湜

译文

十里绛山幽
十里绛山幽静深远
千年汾水流
千年的汾水悠悠流淌
碑传门客见
碑文由门客传颂,至今可见
剑是故人留
宝剑是故友所留,见证情谊
陇树烟含夕
陇山的树木笼罩在暮烟之中
山门月照秋
山门的月光映照着秋色
古来钟鼎盛
自古以来钟鸣鼎食的繁华盛景
共尽一蒿丘
终将化作同一座长满蒿草的小丘

词语注释

绛山(jiàng shān):山名,在今山西境内
汾水(fén shuǐ):即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
门客(mén kè):古代贵族家中供养的谋士、文人
陇树(lǒng shù):陇山的树木,陇山在今甘肃、陕西一带
钟鼎(zhōng dǐng):古代贵族使用的乐器和礼器,象征富贵

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陇右大地烽烟渐起,诗人杜甫辗转秦州,于乱世中觅得一方清净。薛都督,名不可考,然其生前镇守边关、威震陇右的英姿,却在这片苍茫山水间留下了不灭的印记。

绛山十里,苍翠如黛,汾水千年,悠悠东流。诗人驻足山前,但见故人碑碣静立,剑痕犹在,而持剑之人已随烟云散去。门客往来,睹物思人,多少金戈铁马的往事,都化作陇树含烟的暮色,山门映月的清秋。

彼时唐王朝虽表面鼎盛,实则危机四伏。诗人以"钟鼎"对"蒿丘",将赫赫功名与荒冢一丘并置,道尽人世无常。薛都督的挽歌,亦是对那个辉煌时代的一曲低回叹息——多少边关将士的热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剩秦州的山月,依旧照着千年汾水,无语东流。

赏析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苍茫深沉的挽歌图景,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个体生命消逝的哀思升华为对历史永恒的哲思。

首联"十里绛山幽,千年汾水流"构建起宏大的时空坐标系。绛山的幽邃与汾水的恒流形成静动对照,山体以"十里"丈量空间,河水用"千年"标记时间,这种时空对举的手法,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山水之永恒反衬人生之须臾,是唐人挽词常见范式"。诗人将个体生命置于苍茫天地间,瞬间唤起读者对生命短暂的深切体悟。

颔联"碑传门客见,剑是故人留"转入具体悼念场景。碑铭与佩剑作为双重遗物意象,前者承载精神传承,后者凝结情感记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剑器在唐代士人文化中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此处以故人遗剑为媒介,将物象的实在性与情感的虚幻性完美融合"。门客瞻碑与诗人抚剑的两个细节,构成生死对话的微妙张力。

颈联"陇树烟含夕,山门月照秋"转向黄昏意象的营造。暮烟中的陇树与秋月下的山门,通过"含""照"两个动词获得灵性。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此联:"烟霭的氤氲与月色的清冷形成质感对比,既暗示悼亡者的迷蒙心境,又昭示宇宙秩序的澄明,体现唐代挽诗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

尾联"古来钟鼎盛,共尽一蒿丘"完成哲学升华。钟鼎象征的功业辉煌与蒿丘指代的平凡归宿形成强烈反差。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联化用《古诗十九首》'贤圣莫能度'之意而更显峭拔,将个体哀思扩展为对历史规律的认知,使挽词获得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蒿丘意象的运用,既保持挽歌应有的悲凉底色,又透露出对生命本质的透彻领悟。

全诗以"山—水—碑—剑—树—月"的意象链编织成严密的情感网络,每个物象都承载着双重意义:既是具体场景元素,又是情感符号载体。诗人通过时空的不断切换,将悼亡之悲逐渐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完美体现了盛唐挽诗"即景会心,由情入理"的艺术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五言短章,贵在气脉浑成。此作以汾水、陇树为经纬,绛山、山门为点缀,而'剑是故人留'一句,顿使全篇精神贯注。末联'共尽一蒿丘'五字,尤见子昂(沈佺期字)炼字之功,将盛衰无常之理,铸入苍茫烟霭之中。"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其时空处理:"起笔'十里''千年'已立时空之骨,中二联'烟含夕''月照秋'更作虚实相生之态。最妙在'碑''剑'二物,一显一隐,道尽人世沧桑。薛都督生前钟鼎之盛,终归一蒿丘土,此等笔力,非初唐诸子所能及。"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分析其结构:"全诗如展开的手卷画,首联大笔勾勒山河背景,颔联以器物写人事,颈联转景语为情语,尾联收束处忽作哲理升华。'共尽'二字力透纸背,与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异曲同工,然更显含蓄深沉。"